原本的标签是【心情】,一不小心写多了……又不是准备好的文看来本人也神经的够呛嘛
我深切的明白:一个善于使用文字取悦读者的作家想找回自己的严肃一面是多么困难
在伟大的艺术之中,我们看到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从此,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只存在于童话之中,我认为当今严肃作家的创作考量应该是如何避免童话和神话,因为艺术是”人话“。然而,自从战后指导作家们如何讨好读者的小册子流行开始,严肃的艺术就离人们远去了。市场就像一条毒蛇诱惑着作家们,也在时刻改变着文艺的面貌。从积极的层面来说,在文化水平一般的群众中普及了”艺术“,这很好,但令一方面,严肃艺术的创作环境并不比古代好多少——不是源于限制,而是源于利润。我们认为,严肃的文学家在从事创作时从不考虑读者的存在——不过他们可以预见出版后的结果。过去我对一位教授反对以《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为代表的好莱坞艺术娱乐大片颇不理解,可我现在却认为,虽然抵制毫无必要,但混淆艺术,娱乐和商业(虽然它们密不可分)的后果是可怕的。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即使是在商业娱乐领域,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依然存在。毫无疑问麻枝的大多数作品具备艺术的基本要求,但他总想着讨好读者这点却是不争的事实。人们在所谓”美丽的悲剧“之中逃避着现实——因为真正的悲剧和现实脱不了关系,而利用悲剧赚取读者眼泪和钞票的商业作家不那么想。键社让读者们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似乎“发生”在读者身边(事实上不可能发生),读者就这样跟随主人公看了一场生离死别(非常夸张,而原因却含糊其辞,用官话说,“神秘主义”糟粕)的大戏,为故事中的人物(除了方便代入的人物外,往往有闻所未闻的夸张特点)而欢喜和悲伤。事实上这种悲伤缺乏现实共鸣作为基础,因此是不牢靠的。
写一部真实的悲剧毫无疑问会引起读者的不适。尤其是,当读者把自己代入人物或者用某个人物的视角看问题是,让这个人物性格不合乎主流或遭遇不幸更让人讨厌。金庸在《鹿鼎记》后记里就韦小宝不能代入(代入的读者都大骂不止)抱歉,就是这个原因。对于视听小说来讲更是如此——读者对女性角色往往抱着一种包裹着亲切外衣的占有欲。她们的死亡固然悲伤,却让人感到一种超现实的悲剧的幸福,而男主人公死了,不管这个人人品如何,性格怎样,是否可以代入,都代表着迷梦的破碎,因而难以接受。就此而言,日本轻小说的读者群并不比起点中文上的读者高明多少——所谓的五十步笑百步(包括我在内)。同样是逃避现实,而结尾的主题确实教人如何面对现实中的困难,此刻读者们会升腾起一种恼怒,就像被欺骗了一样。事实上,这样做的读者才是自欺欺人。
引用ZERO4先生的话:用麻枝的眼光看问题,必然得到人生如曲这个结论。整个CL智代篇和TA的艺术价值是麻枝的其它作品所不能比拟的,相应,也遭到了无知读者的唾弃。麻枝并非一个有足够坚强去坚持自己的艺术观念的作家,他似乎指望真实的意见也会得到认可,却忘记了市场并不会认可某人,只会认可钞票,读者们事实上也只顾自我满足而已。恭介大概是朋也形象的延续,这次麻枝耍了几个小伎俩来讨好读者,果然这次就剩下好评——难怪他要吵吵着封笔了啊,因为现实是如此残酷的啊。
智代AFTER的真正主题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无论过去多么黑暗,无论现实多么残酷,都要坚持自己心中的美好,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热爱工作,纵然最后失败也要直面现实——无知的批评是很好的注脚,真的。
原本想再文学一把,比不过(
http://www.keyfc.net/bbs/showtopic-31826-1.aspx)这个同人,所以算了。基本上这个结局本人不反对……麻枝:为啥连CL都不玩个完就可以这样,我封笔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