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FC欢迎致辞,点击播放
资源、介绍、历史、Q群等新人必读
KeyFC 社区总索引
如果你找到这个笔记本,请把它邮寄给我们的回忆
KeyFC 漂流瓶传递活动 Since 2011
 

[书评] 书评、读后感、荐书专用帖

[ 42099 查看 / 34 回复 ]

回复: 书评、读后感、荐书专用帖

原帖由 瑞树 于 2008-12-16 9:24:00 发表
http://www.zhbc.com.cn/book_view.asp?bid=5988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出版社:中华书局

孙子兵法在上小学的时候看过漫画版,印象最深刻的是九地篇,至于为什么不是谋攻还是虚实,自己也说不清楚。
孙子兵法的出版物种类繁多,不






我觉得,从作者的角度来说,这本或许更好一点,总觉得作者太多的古文整理注译的书,有点可疑的样子。




 

《孙子译注》

  丛 书 名:

  定    价:16元

  作    者:李零 译注

  出版日期:2007-9-21

  页    数:116页

  字    数:100千字

    ISBN  :978-7-101-05844-4

  版    式:简体横排

  装    帧:平装

  版    次:1-1

  开    本:16开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中华传统经典。本书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进行注释和翻译,译文准确流畅,注释周备详悉,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术语和古代典章制度进行了深度阐发,非常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孙子》爱好者阅读,同时也可供专业研究者参考。 
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文献和《孙子》研究专家,著有《兵以诈立》、《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等。 
“本书在性质上并不是一个带有资料长编性质的东西,而是以带有考据性的注释和白话翻译为主,具有一定可读性的读本。”____李零





作为通俗扩展读物,这本也可以考虑吧:

 

《兵以诈立-我读《孙子》》

  丛 书 名:

  定    价:39元

  作    者:李零 著

  出版日期:2008-6-18

  页    数:412页

  字    数:270千字

  包    册:9

    ISBN  :978-7-101-05134-6

  版    式:简体横排

  装    帧:平装

  版    次:1-6

  开    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先生讲授《孙子兵法》课程的讲义。作者在书中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具体的资料,向读者展现这部中国古代最伟大兵法著作的内涵,介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兵学知识,并对军事学、思想史、古代哲学等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重新全面深入地了解《孙子兵法》,获得更真切的兵学知识。 
全书分十五讲,约27万字,配图近百幅。





想要更深入一点,这两本也可以参考。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

  丛 书 名:新编诸子集成

  定    价:28元

  作    者:孙武 曹操等注

  出版日期:2008-1-26

  页    数:404页

  字    数:205千字

  包    册:14

    ISBN  :978-7-101-01615-4

  版    式:繁体竖排

  装    帧:平装

  版    次:1-3

  开    本:大32开

内容简介:
该书是汇辑了宋代以前曹操等十一人注释《孙子》的集注本,对研究《孙子兵法》提供了基本资料。
 

 

《《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

  丛 书 名:

  定    价:58元

  作    者:李零著

  出版日期:2006-4-26

  字    数:420千字

    ISBN  :7-101-04823-4/K·2067

  版    式:简体横排

  装    帧:平装

  版    次:1-1

  开    本:小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由李零先生两部旧作《吴孙子发微》、《〈孙子〉古本研究》合编而成,是作者多年研究《孙子兵法》的集成之作。 全书分为“校释和翻译”、“古本辑存”、“古注集校”、“有关论文”等四部分,将原来两书的序言和后记作为附录放在正文之后。作者另写《自序》作为新版说明。随文插图和书影共29幅。 
本书包含了作者对《孙子兵法》研究的多方面成果,向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了更完整和丰富的研究资料,可作为《孙子兵法》研究者的参考书,也可为古文献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嗯,都是从中华书局网上扒下来的。虽然没看过,不过按照经验来说,这几本都是不错的参考书。

1

评分次数

    本主题由 见习版主 Decorated~38324 于 2012/7/23 11:56:12 执行 主题分类 操作
    分享 转发
    像喜剧一样。
    TOP

    回复:书评、读后感、荐书专用帖

        鬼也有各种各样的啊…… 

        这是鬼太所说的最后一句话,然后他就不见了,留下了一顶破草帽和一把热乎的黑豆子。鬼太到底去了哪儿呢?这是作者给我们留下的谜团,也许也是一个希望。

        阿万纪美子在日文版的后记中这样写道: 

        “小时候,我曾一边洒着豆子,一边想着被赶走的鬼的事。从家里的窗户缝隙间逃走的鬼,给人的感觉总有些滑稽,然后又有些可怜。我相信,那些从家里逃走、失去了依靠的鬼,就在寒冷的冬日海岸边嗷嗷地哭着,变成了鬼鲉。” 

        在幼小的阿万纪美子心中,鬼就已经成了跟人一样的东西:他们有着跟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家也会像人一样嗷嗷地大哭,让人觉得很可怜。所以,她会发出“鬼也有各种各样的,就跟人一样”的心声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便是孩子的同感心。 

        其实,日本的鬼跟中国的鬼也不一样,日本的鬼是长着犄角,头发卷曲,围着虎皮围裙,手里拿着一根大棒的形象。这个形象据说从日本的平安朝时期(时代大致处于唐宋之间)就已经形成,并延续至今。所以我们看插画,鬼太是一副长着犄角,有着一头卷曲头发的模样。日本的鬼属于妖怪的一种,并不是人死后变成的,所以按照中国传统的鬼的思维去理解“鬼也有各种各样的,就跟人一样”这句话,也许会觉得有点不好理解。 

        读着鬼太的故事,心里却不觉又浮现起了小狐狸阿权的影子,两个故事的主题是多么相似呀,同样是做了好事反而被误解,最后被自己帮助的对象在无意中消灭了。只不过阿权的故事中,那枪口冒出的一缕青烟和咣当一声枪掉地上的声音,无情地宣判了阿权的死亡;而鬼太的消失和那洒黑豆的沙沙声也许还留下了一点可能性。但是,小姑娘将鬼太当作了福神,跟兵十最终知道了是阿权做的好事,这两者之间究竟又是哪个更让人觉得悲哀呢…… 

        我曾经说过,小狐狸阿权故事的核心是误解和沟通,那么鬼太的故事核心同样也是误解和沟通吧。两个不同族群之间因为长期的刻板印象而导致的交际鸿沟,要跨越它是多么地困难,不仅仅是有好意就足够的,还需要好好地进行沟通,沉默往往意味着失败。如果鬼太能够勇敢地往前跨出一步,将自己的帽子摘下来,或许情形就会不一样了吧。小鬼的帽子构筑了一条小鬼跟人类相接触的安全线,然而这个安全线毕竟是构筑在虚假的基础上的,要想超越这份虚假,构筑起真实的安全线,就必须将帽子舍弃,露出小鬼的犄角,就像小狐狸买手套中,小狐狸交出真的铜板一样。只有将真心真实地传达到了对方内心,隔阂和误解才会消融。鬼太的故事再一次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当然,《小鬼的帽子》这本书的意义绝不只在于阿万纪美子的这个故事,尤其对于我、对于国内的岩崎知弘的粉丝来说,这本书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国内引进的第一本岩崎知弘的绘本。 

        岩崎知弘是谁?如果你看过《窗边的小豆豆》,就一定能记起书中那绝美的插图。对,那就出自岩崎知弘的手笔。更多关于她的情况可以参看这里:http://www.dreamkidland.cn/leadbbs/read.php?tid-43074.html 

        以岩崎知弘的声望和成就,在国内的绘本热大潮中却始终不见踪影,甚而台版图画书中也几乎见不到影子,这实在是一件让岩崎知弘的爱好者觉得很奇怪的事。如今终于有一本引进了,这自然是值得欣喜的。 

        岩崎知弘的插画并不以表现画面的细节为主导,而是采用水彩的氤氲,营造一种与故事情节相衬的情绪。是以构筑画面情绪来配合文字,而不是以构筑画面细节来配合文字。这是岩崎知弘绘本的一大特点。 

        《小鬼的帽子》创作于1969年,就在前一年(1968年),岩崎知弘和武市八十雄合作,以“用画面讲话的绘本”为理念创作的第一本绘本《下雨天留在家》由至光社出版了。在当时的日本,绘本之类的书被认为应该以文字为主体,插画只是对文字的点缀,属于从属地位。武市八十雄受到欧美绘本作家的忠告,于是就跟岩崎知弘合作,以“用画面讲话的绘本”为创作理念,创作了一系列新形式的绘本。《小鬼的帽子》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吧。 

        绘本的封面是内页中鬼太准备离开阿诚家时的画面,而扉页的画面则蕴含着更深层的含义,这些都放到后面来讨论。首先看第一个跨页,是阿诚在立春前一晚撒豆子的画面。左页画面上的阿诚色调显得较为明亮,双腿跑动着撒下金黄色的豆子,显出阿诚内心对于过节的喜悦,是一种很欢快的氛围。而且采用了将阿诚的形象放大,置于右侧房子上方的视角,显示出在这个画面里孩子是主角,他撒豆这个行为是控制了整个场面的,是贯彻了他的意志的。非常形象地刻画了“福神进门来,小鬼出门去”这样一个主题。右侧的房子笼罩在一团黑暗中,暗示着恐怖或者怪异,也就是表明,这里是有鬼的。可是跟左侧的孩子比起来,这团黑暗实在显得渺小,所以不得不被赶出去。仔细看看阿诚那双红鞋子,还带着白色呢,那是在外头雪地上跑着时沾上的吧?虽然岩崎知弘并不以表现细节为主,但也还是细心地注意到一些小细节的呢。还有那颗颗金黄色的豆子,在一片白色和灰黑色调当中显得是那么温暖,这也是黄豆子能够驱鬼的一个原因么? 


        第二个跨页是躲在顶棚上的鬼太。虽然鬼太黑不溜秋的还长了两个犄角、一头金黄的卷发,但一点儿也不可怕。瞧他那胖嘟嘟的样子,多可爱啊,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捏两把那充满肉感的小手臂。再仔细看看他的神情,正在微笑着呢,多么温柔的微笑。然后看构图,鬼太的位置只有左上角的一点点,大部分空间都留白了,显得整个画面有些空空荡荡的。这也暗示出了鬼太的处境:他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显得寂寞而冷清。再看左侧,一些蛛网还染上了白色,这是雪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顶棚的破旧和鬼太的寂寞。 


        第三个跨页是鬼太帮阿诚家收衣服。阿万纪美子写了很多鬼太做的事情,而岩崎知弘选择了收衣服这个场景。的确也是这个场景最显得有动感,瞧鬼太跑得多急呀,嘴都张得大大的了。再瞧衣服,多么漂亮,充满了透明感,给人感觉就好像会飞到天上去。仙子穿的衣服就是这个样的吧?还有浅蓝色的雨滴有没有漏看掉?只有两三滴,那么透明,很容易就会漏过去呢。漂亮的雨线。 


        第四个跨页是鬼太戴上帽子离开阿诚的家。这里岩崎知弘并没有画鬼太怎么离开阿诚的家,她给了鬼太一个特写,也就是封面的那幅画。鬼太的草帽很破旧,上面还有一块蓝色的印痕,是油漆印么?还有那草帽带子,一条长一条短的,这些都显示,这是一顶破旧的草帽。也许是阿诚爸爸用旧了扔在储藏间的吧,鬼太就顺手拿来用了。不过,这幅插画的关键是鬼太的眼睛,仔细瞧,是不是隐约有些水色?这就是为什么这里用鬼太的特写的原因吧。 


        第五个跨页是鬼太走在雪地上去找新的人家。这幅画面里只有暗夜、雪花和鬼太黑色的脚印。虽然没有出现鬼太,却是与无声处见真情。 

        第六个跨页是鬼太来到小姑娘家的门口。这里一个大的跨页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了夜晚的雪景,充满质感的画面仿佛都能感觉的雪的结晶一般。而小姑娘窗口的橘红色灯光则透出一股温暖的气息。 

        第七个跨页是小姑娘的出现。这也是一幅特写,舍去了一切背景,只是专注地刻画小姑娘的形象:有些疲倦失神的表情,打满补丁的衣服,还有深紫色的朦胧背景……这些都暗示出小姑娘的处境。而那身补丁和衣扣的七彩则显示出了一种活泼、浪漫的情怀,不仅平衡了画面的压抑感,同时也表现出了小姑娘的情怀。或者说,这更体现了岩崎知弘的浪漫情怀,那五彩的画笔总能够展现出无比的烂漫。 



        第八个跨页跟第七个跨页相似,妈妈身上盖着的补丁被子五彩斑斓,在贫穷中透出一股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情绪。 

        第九个跨页再次是个特写,小姑娘那忧愁的形象传达地多么到位啊,不需要分析,只要静静地去欣赏就会有种感动的感觉。 
       



        第10个跨页是厨房。尽管小姑娘家一无所有,但是厨房却收拾得那么干净整齐。而鬼太吊在房梁上的动作也很好玩,但是仔细看他的表情,却是睁大了眼睛,显示出非常惊讶的样子。 


        第11个跨页是鬼太托着一个盘子回到了小姑娘的家。他穿上了衣服裤子和鞋子,戴着那顶旧草帽,看上去和一个普通的小男孩没什么两样。屋外是黑洞洞的世界,很有魔幻的感觉。鬼太就是在那样的世界里施展了魔法才拿出那一个托盘和衣裤的吗?门口还有一把破烂的黑色男式洋伞,是小姑娘的爸爸的吗?这也很耐人寻味。 


        第12个跨页是整个绘本最温暖的一个画面,整个画面都呈现出一种温暖柔和的色调,连鬼太的帽子和衣服都呈现出柔软的粉色,心情该是多么欢快呀。小姑娘那温柔的微笑就是对鬼太最好的回报吧。 



        第13个跨页,小姑娘希望能有豆子可撒,好让鬼不会进来,惹得妈妈病情加重。这幅画面也是主要刻画了鬼太惊讶的表情和小姑娘想着心事的表情,真是细致入微,传神极了。 



        第14个跨页,鬼太消失了,整幅画面隐去了色彩,只留下了表示暗夜的棕黑色和蓝紫色。这是一种丧失的色彩,还有什么比无色的朦胧更适合表现丧失的情绪呢。小姑娘环视四周寻找鬼太的这个无色的背影让人感觉印象深刻。 



        第15个跨页,小姑娘捧着鬼太留下的草帽,挥洒着黑豆,那笑容能不能给人一种光明的色彩呢?而右侧的被子中,已经不见了妈妈的身影。果然妈妈的病很快就好了吧?这样的结局或许也不坏吧?至少鬼太最后还是带给了小姑娘笑容。 

        不过,这真的是结束么?我们最后回过头来看之前被我们跳过的扉页。在一个有着温暖阳光的日子里,小鬼和小姑娘再次相遇了,这次鬼太取下了草帽,露出了它那两只尖尖的犄角…… 



        这才是最后的结局,我相信。 



        遗憾或许还是有的。我总觉得这个故事并不能完全发挥岩崎知弘的特色,因为总体的格调上显得有些低沉,主色调必须是暗色的,而岩崎知弘的绘画中最迷人往往正是那些快乐而充满活力的儿童形象呀。如果,如果能引进更多的岩崎知弘的绘本就好了。而我的野望是国内要是能出一套岩崎知弘的精选画集就好了……为什么儿童画家的画集就那么少呢?他们的成就实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
    最后编辑watashia 最后编辑于 2010-02-15 00:17:16
    像喜剧一样。
    TOP

    回复:书评、读后感、荐书专用帖

    小影子们的大世界——《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

       
            这是一个讲述影子们寻找自己舞台的故事,不仅名字叫做影子剧院,里头出场的主要人物还真的全都是影子呢。或许你会说,奥菲利亚小姐可不是影子呀,她可是个人。不错,奥菲利亚小姐表面上看起来是个人,可她何尝又不是一个影子呢。

            “在最前面靠近舞台背对观众的地方,有个隐蔽的箱型小房子。奥菲丽娅每天晚上都坐在里面,当台上的演员忘了台词时,她便小声提示他们。奥菲丽娅的声音很小,干这个工作再合适不过了。”这就是奥菲利亚小姐的生存状态,在背后隐蔽之处,成就着在前台闪耀的明星们。人们热情地赞颂前台的明星,可是在后台提词的奥菲利亚小姐,又有谁意识到了她的存在呢。这不正是一个影子吗?

            当剧场还在运营的时候,奥菲利亚小姐虽然是个影子,但毕竟还有依靠的存在,可当剧院关闭之后,提词的奥菲利亚小姐就再也没有可以为之提词的人了,于是,她就变成了一个没有主人的影子。没错,奥菲利亚小姐遇到没有主人的影子们并不是偶然,正因为她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没有主人的影子,所以她才看见了与自己同样境遇的影子们。人们的视野往往是受自身限制的,当你风光无限的时候,你又何尝能够留意到那些在低处挣扎着生活的人们呢?当有朝一日,风光不再时,以前所见不到的东西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视线了。瞧瞧那些无主影子们的名字:流浪、怕黑、孤独、长夜、永不、空虚……这些代表着人类悲哀的负面情绪,正是伴随着无根而来。奥菲利亚小姐还在做着提词的工作时,至少还有点依靠和希望,但现在已经没有了,这些无主的影子们,其实正是代表了奥菲利亚小姐现在的心境,她独自在剧场里待着时,她独自在教堂跟上帝细语时,正是怀着这样的心境吧。同病相怜、可以有个伴儿,奥菲利亚小姐就这样收留了那些无主的影子。其实,我反而有些感兴趣奥菲利亚小姐原本的影子是什么样的心态,可惜恩德只是一笔轻轻带过,让人无从判断。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斗,在奥菲利亚小姐这儿,这句名言也同样适用。尽管孤独,但当聚集了一群人时,互相争斗吵闹,总是少不了的,因为缺少一个可以凝聚大家的东西。人类尽管害怕孤独,却并不总能齐心协力呀。所以,恩德就安排他们一起排演戏剧。不知道这算不算恩德开出的药方: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大家一起为同一件事而努力来解决人们的争端。

            不管现实中这种策略是否能够成功,但故事里的影子们显然很买这个药方的帐,大概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吧。就像是备受歧视的孤儿,就算做出很多坏事,他们的本质却并不坏,只要能够给他们足够的关怀、希望和努力的目标。这些影子,也都是这样的孤儿吧。可是,在奥菲利亚小姐身边的人可不是单纯的孩子,奥菲利亚小姐再次遭受到了作为一个影子的悲惨遭遇,她被房东找理由给撵走了。奥菲利亚小姐和她的影子们这回真的成了流落天涯的流浪汉了。不过,这时候的影子们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些影子们了,奥菲利亚小姐已经教给了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品质,他们不再是孤独的孩子,而是敢于有所担当的小大人们了。他们一起办起了影子剧院,用从奥菲利亚小姐那儿学到的戏剧开始做起自己的小事业来。他们的影子剧院办得很成功,奥菲利亚小姐还是负责提词,可这时候的她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剧院里那个卑微的提词员了,现在的剧场是奥菲利亚小姐和影子们共同的事业,他们一起走上了前台。而作为这个走上前台的一个有趣的标志就是,奥菲利亚小姐和她的影子剧院,最终被上帝选中,给天使们表演人间百态了。

            从尘世一个卑微的影子,到在天堂教授世情百态的“教师”,这一个身份的转变何其巨大而有趣。而从未被人看见过的上帝,也许真的就在奥菲利亚小姐孤身一人在教堂轻声跟他交谈时,在一边饶有兴趣的看着呢。不过,我想,我还是更愿意相信,这上帝其实就在奥菲利亚小姐和影子们的心中。
    像喜剧一样。
    TOP

    诗歌的美,在于它用凝练而富于音乐性的文字,表现出丰富的意境。

    儿童诗的美,在于它用晓畅的文字,表现出童心的鲜活。

    什么是童心的鲜活?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郭风的《蝴蝶•豌豆花》:一只蝴蝶从竹篱外飞进来/豌豆花问蝴蝶/你是飞起来的花吗?

    全诗只有三句,却是一首非常美的诗。从视觉形象上来说,竹篱笆内丛生的白色豌豆花,本来就是非常美的景象,现在又飞来了翩翩的蝴蝶。蝴蝶的形象本身也是美的,而蝴蝶翩翩飞舞的动,又和豌豆花的静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平衡美。这还只是作为背景的视觉形象上的美感,真正的点睛之笔是“豌豆花问蝴蝶:你是飞起来的花吗?”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问句,顿时让整首诗活了起来,成为了一首鲜活的儿童诗。豌豆花问蝴蝶,这一问,就赋予了豌豆花和蝴蝶以生命。请注意,这里不是一般的拟人,不是作者把自己想要说的话通过豌豆花或蝴蝶说出来,而是豌豆花问的蝴蝶,主角是豌豆花和蝴蝶,是它们之间的对话,而我们只是在旁边倾听的旁观者。


    这就是童心,在童心的世界中,豌豆花和蝴蝶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会对话,它们不是人的附属品,不是作者的代言人,而是真实、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童心的美学。“你是飞起来的花吗?”这句话由豌豆花问和由人问又是不一样的,由豌豆花问,它就又代表了一种儿童对自我的确认:你跟我很像,但是你会飞而我不会,我们是不是同类呢?对自我的追问和确认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童心思维。这首小诗通过豌豆花来问出:“你是飞起来的花吗?”就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形象化思维,更结合了对自我的认识。所以,别看一首小诗很短,就以为没有什么滋味,细细品味,里头的内涵其实很丰富。

    这首诗配的图也非常耐看,淡雅的水彩将原诗优美的视觉形象出色地展现了出来,左上角领头的那个蝴蝶小姑娘则正在和豌豆花打招呼,它们在说些什么呢?原诗给了我们一种解释,你家的孩子或许还能给出更好的解释呢。让他说说看,一定会给出比诗人更富诗意的话语来。

    童心的鲜活还表现在一种叛逆性的思维上,比如《我喜欢你,狐狸》这一首诗。肯定很多家长会不喜欢这首诗,觉得这首诗是混淆黑白,是要教孩子学坏。其实不然,儿童的叛逆心理是追求自我独立的一个必经阶段,没有叛逆也就没有独立,叛逆正是生命活力的一种体现,他不是蛮干胡来,不是不讲道理。他否定乌鸦,理由是乌鸦自我吹嘘,它的肉是偷来的,原本就不属于它;他赞美狐狸,理由是它机智,它爱动脑子,它火红的皮毛很漂亮。看,他讲道理,只不过讲的是自己的道理。这就是独立的开始,也是生命力蓬勃发展的时期,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欣赏这种叛逆的美。我欣赏这首诗,还因为它很好地把叛逆美中那股子鲜活的动感表现了出来。例子之一,就是整首诗的韵脚多是第三、四声,也就是所谓的仄声,仄声通常较为短促有力,短促有力,就会产生动感,亲口读一读就能明白。诚然这首诗在写法上还略显有些粗糙,但配合全诗强烈的动感也未尝不是不合适呢。


    最后一首《村小:生字课》也是我特别喜欢的,有一种童谣特有的游戏性。孩子在什么时候学东西学得最快?玩游戏的时候!这首诗巧妙地将识字和游戏结合了起来,营造出一个充满生气的课堂氛围。大家一起来发散思维,这个字在什么地方会出现呢?多么有趣。调皮蛋、张铁蛋、曹爱花、宇宙飞船……看着自己熟悉的事物一个个出现在黑板上,一定充满了快乐和成就感,特别是那句“谁还在门外喊报到的外”,多么机智。如果我们小时候的课堂能够这么快乐、这么活泼而不是把手背在身后,规规矩矩挺直腰板听课就好了。这就是童心的美,它是生动的、活泼泼的、充满动感的。这首《生字课》完全可以跟孩子一起继续编下去,这种共同编诗的行为就是一种交流的过程,也是儿童诗的最高境界。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最伟大的诗人。


    附:文字提到的三首诗












    像喜剧一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