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FC欢迎致辞,点击播放
资源、介绍、历史、Q群等新人必读
KeyFC 社区总索引
如果你找到这个笔记本,请把它邮寄给我们的回忆
KeyFC 漂流瓶传递活动 Since 2011
 

[其他] 我是一个煎饼粉

[ 8254 查看 / 9 回复 ]

前几天路过王府井,正好赶上午饭时间,就想着在那附近吃饭了
要了一份饭觉得不够,正说找找看还有什么可以填空缺的时候,就看到好几个人排队的煎饼摊,这下馋瘾上来了,于是也要了一份。杂粮煎饼6元一个,比街边卖的要贵一些,但这年头,在北京,贵2块钱也无所谓了,反正也就是只吃一次的事儿。
在一个黑铁板上摊上绿豆面,用T字形的铲子原地转圈,把豆面摊大摊薄,再打上一个鸡蛋在饼上涂匀,待鸡蛋基本成型,可以放上香菜和葱花,然后就可以用铲子把饼整张翻转过来,涂上甜面酱,喜欢辣的就涂上辣椒酱,后来又会涂一点腐乳(早先根本不涂腐乳)。这之后就是地域区别的放东西了。
北京吃法是在饼上放薄脆,然后用铲子铲成方块形折叠。而天津吃法是饼上放果子(油条),然后用铲子把饼叠好。最后用纸报上或者放在塑料袋里,一个煎饼就算好了。
最早吃煎饼应该是上小学的事情,中午吃不到饭时就会跑去街边摊要一个煎饼。那时的北京并不繁华,也不热闹,街上清静的不得了,根本无法与现在的喧嚣相比。而煎饼算是许多不正经吃饭的人的唯一选择。完全不像如今这样能看到鸡蛋灌饼、烧饼夹肉、炸臭豆腐等等多样选择。
要吃煎饼还只能在街边摊吃,热乎乎的一个煎饼大概1元或1.5元吧,买的人总是络绎不绝。这种煎饼摊在学校、商务楼旁边都能见到。那时的人没有什么对餐饮要求干净卫生的概念,吃街边摊是很常见的事情。不喜欢吃薄脆的人可能会要2个鸡蛋,但我总觉得这样就会失去吃煎饼的特有口感。一口咬下去只有软软的感觉,三口两口就能吃完,如果夹上薄脆,吃起来就会有一种“嚼”的感觉,我喜欢吃带有“弹”、“脆”、“酥”等感觉的食物,因为这样会让我觉得自己真正是在吃东西。所以每次吃煎饼,薄脆是绝对不会放弃的。
夹着薄脆的煎饼,吃着有种相当满足的感觉。一个不够还会再买一个,如果再不够就再买一个,直到吃饱为止。
总之,煎饼吃了这么多年,却从没腻过。或许这也是因为煎饼有着独特的魅力吧。
基本在上学期间,煎饼就一直伴随着我。中学时经常拿煎饼和矿泉水当午餐,大学时就拿煎饼和矿泉水当夜宵。
无论在哪个煎饼摊买煎饼,味道都差不多,只是有的家蛋饼厚一些,有的蛋饼薄一些。
有的煎饼摊说自己的薄脆是自己炸的,绝对卫生,其实也无所谓了,那时候的人还没听说过什么地沟油……
工作后,吃煎饼的机会少了,而且也不常见到煎饼摊了。过去吃饭的人少,煎饼摊常见,现在吃饭的人多了,煎饼摊却不常见了。
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几年前去超市,才发现现在超市居然卖煎饼,当时还觉得蛮新奇的,价格比街边摊略贵,但似乎多了个用料卫生的标签,其实味道和外面没有任何区别,不抹甜面酱都美味,抹了甜面酱都是一样的甜味。只不过超市的面饼比外面多了几种选择,紫米面什么的,色彩变了,但口感还是一样。
再后来,看电视和报纸说,卖煎饼的也有连锁店了,而且还是在几个繁华的地方开,几平米的一个小窗口专门卖煎饼。
又后来,煎饼有专门的牌子,里面开始夹上炸鸡等等,曾经特意去吃过一次这样的煎饼,虽然依然吃起来有劲,但少了薄脆的煎饼,我觉得那已经不是煎饼了,而是变成了别的什么东西。说是创新也好,改良也罢,都只是说辞,不如直接叫“蛋饼卷炸鸡”更易理解。
北京繁华了,热闹了,餐馆也多了许多,完全不是十几年前那个想吃饭还得走老远的时候了。
餐馆多了,煎饼也渐渐失去了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毕竟,过去只有煎饼可以吃,现在除了煎饼外,可选的实在太多了,所以看到新鲜的东西总要尝一尝,每次看到别的东西与煎饼放在一起时,就会想着“煎饼经常吃,这次就尝尝这个吧。”“反正随时都能吃到,下次再买煎饼吧。”,于是吃煎饼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但这并不是说我就放弃煎饼了,就像前几天在王府井时,煎饼一口咬下去还是觉得一股满足感油然而生,那种柔软酥脆的口感是别的许多食物都不能取代的。
或许是因为煎饼伴随着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那种味道已经深深埋在我的心里,每次吃到时,就会想起了过去的时光——
中午饿了时,就找到煎饼摊,递给对方钱,然后说:“来个煎饼,要薄脆,放2个鸡蛋,多抹点甜面酱。”
分享 转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