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FansClub
樱舞 - 2006/12/4 19:01:00
包括龙在内的一些形象标志容易被误读 上外专家领衔重新建构国家形象品牌
记者 宋杰 通讯员 缪迅
晨报讯 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
从古到今,龙一直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而为中外所普遍认同。中国人也往往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平添了几分自豪感。然而,“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
考虑到包括“龙”在内的一些中国形象标志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吴友富建议,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可以在空间上分块,在时间上分段。在顾及历史因素的同时,考虑当代的时代特色,考虑到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文化特色与特征。此外,还要有所考虑到民族、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等因素。
吴友富指出,西方世界对东方佛教和儒家文化是心存偏见的。而其实中国的儒释道三家,追求的是修身养性,倡导的是以民为本,天人合一,充分体现出了人性。因此,在重塑和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时,应该非常重视和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面形象和积极元素,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重塑出能够真正代表当今中国形象的标志物和载体。
就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的实现途径,吴友富表示,要通过大力宣传、挖掘和阐释类似“龙凤呈祥”、《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中国历史上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来形象化地表达出中国人民与生俱来的追求美好、祥和的理念与民族文化底蕴。据悉,这个课题如果完成,所塑造的中国国家新的形象标志,很有可能将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
-------
純粹吃飽了蛋痛 .
suika100 - 2006/12/4 20:53:00
这好似说我们要看外国人的脸色而决定中国的形象
hisuiIBMPower4 - 2006/12/4 22:23:00
那人讲的很有道理
碇 - 2006/12/4 22:59:00
那人讲的是很有道理
不过形象不是改个标志就改得了的。。
而且好像不光是形象的问题。。
被认为充满霸气和攻击性也不是因为那标志。。
Prz - 2006/12/5 0:29:00
真的很有道理呢!
还有啊,中国人的形象也该改一改了。比如说黄皮肤吧,这在欧美就是典型的营养不良和疾病缠身的标志。为了让我们中国人在世界范围内的形象更加健康,建议全国各地医院在小孩出生时就一次性将小孩肤色改变,家长可以选择高贵的白色或者健康的黑色。
对了,中文也应该修正一下。欧美人士一贯对说非拉丁语系语种的人持有一定的敌视态度,因为人家无法听懂,所以就怀疑说话者的动机和目的(比如人身攻击、策划恐怖行动等)。因此,建议我国全民更改母语,首先官方选择一种语言为目标(建议为目前世界通用的英语),然后再接下来的5-10年中,逐步将该语种的词汇和发音融入幼儿启蒙教材,将汉语(或其他少数民族语种)替代。这样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后,中国的形象又将在欧美国家中提高一大截!
另外,中国人的饮食习俗在欧美国家的民俗里面也不是很文雅。首先使用筷子就是个问题,非一次性筷子看上去不卫生,一次性筷子又太浪费资源,造成别人认为我们就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一个盘子里面取菜既不卫生又有失公平。建议政府下发红头文件,规定在公共场合只能使用更加文雅卫生的刀叉,并且餐馆每份菜必须单独乘给每个食客,严禁出现一个以上的人从同一个器皿取食物的情况发生。
................
在政府强行规定和民众热情拥护下,相信在未来50-100年间,中国将再也找不到一个黄皮肤、说汉语、用筷子吃饭的人!这样欧美国家就可以彻底的接受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中国的国际地位就将提高到一个无与伦比的新高度!到时候顺便再把中国的名字也改掉,比如"Euromerica", "Amropean",这样我们就将彻底的融入世界!
日本150年前脱亚入欧的思潮终于涌入中国了啦~~~我是说前两天看到"废除中医论源于百年前的日本"觉得很有道理的说.... Prz
QuinMantha - 2006/12/5 7:22:00
改什么无所谓,不要好像东瀛女优国那样连名字都被改掉就好 -v-;
以下引用Prz在2006-12-5 0:29:32的发言: 建议全国各地医院在小孩出生时就一次性将小孩肤色改变,家长可以选择高贵的白色或者健康的黑色。
|
[strike]那么就从肤色开始,着手开发第一代的co-ordinator吧,殖民宇宙的梦想就有诸君来开拓 -v-bbb [/strike]
jw - 2006/12/5 8:54:00
要为了适应别人而改变自己,倒不如改变别人适应自己!
suika100 - 2006/12/5 12:20:00
同意楼上
aric - 2006/12/5 13:01:00
干嘛要翻译成Dragon呢?直接翻译中文long不好吗?
wawnx - 2006/12/5 18:31:00
以下引用aric在2006-12-5 13:01:51的发言: 干嘛要翻译成Dragon呢?直接翻译中文long不好吗? |
报纸上也是这样推荐的呢
HydroMagi - 2006/12/5 19:04:00
Misha殿的主意很8错,不过个人认为有更好的方法:
继续我国"紫光"高功率激光发射器的研究和改进工作(和清华紫光没有任何关系......),使其可以轻松的移动,然后最大功率输出,将除所属我国以外的所有人造卫星击落,从此所有国家失去GPS定位系统,宏观气象观测,宏观军事侦察系统......等等,以及所有需要卫星的武器无法正常使用;
[strike]由此,放心的使用非核飞弹进行各种恐怖活动,降服者将皮肤涂成黄色,不服者斩;
语言问题,强制所有其他国家的人学习和使用汉语,包括普通话,各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各地方言等等等等,至少要掌握两种,不合格者,割舌;
饮食方面,掌握了以上两条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可获准使用筷子的权利,不合格者,手抓;[/strike]
..........................................
然后世界大同了~~~~多么完美的计划啊...........
以上纯属YY.
(不可讨论政治相关话题,所以就此打住.
圣魔之灵 - 2006/12/6 11:05:00
核心提示:有关“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的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引起广泛争议。九成网友表示反对。“构塑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课题牵头人吴友富教授称未说过“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反而,他期待“龙”的形象更完整丰满。
晨报讯有关学术人员正在酝酿完善中国形象品牌的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上海的一些专家学者以及很多网民纷纷通过网络,反对动摇“龙”作为国家形象标志的观点。然而事实上,这场风波,本身就是一次误读,以及据此引发的误报。
昨天傍晚,“构塑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课题牵头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教授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从未发表过“中国国家形象可能不再是龙”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中国必须要坚持以“龙”作为国家的标志,因为龙象征着中华民族勇敢、顽强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同时,在对外宣传和传播时可以注意挖掘诸如“龙凤呈祥”、“龙王送雨”、“龙飞凤舞”等和谐元素,使“龙”的形象更完整、更丰满。吴友富说:“期待通过对‘构塑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研究,构建和谐文化,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吴友富还强调,于三个月前上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关于“构塑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项目中,完全没有改变“龙”作为国家标志的内容。他还表示,这一课题目前尚处于学术探讨和学术研究阶段。
========================================
网上传出一片反对声
龙有可能不再是中国形象的标志,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今晨8时,在某网站上,有关本新闻留言已达405条,其中,持反对意见的网友占了绝大多数。
一位在德国生活多年的网友表示:“我并没有感觉到德国人对于龙这个概念的误解。很多国家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象征,比如德国和俄罗斯的熊,美国的白头雕等等。我想,德国、俄罗斯并不会因为我们对熊的印象而改变他们的标志。”
还有网友认为,中国的“龙”不应译成“Dragon”,问题不是中国龙本身,而是应给中国龙找一个更合适的英文名字。
在反对声中,也有少数网友持支持态度:“我不喜欢把不存在的动物作为图腾,那代表着虚幻和没有未来。”
某人在起点作家栏里看到的评论,说老实话我实在不想对那些吃饱了撑着没事做的人说什么,你不给大家做好事混饭吃就算了,给专吸引群众的鄙视。
风之幻龙 - 2006/12/6 11:23:00
倒,某教授的板砖砸到这里来了 -_-
拿了谁的钱为谁说话,以至于连自己的信仰都不要了 ORZ
某人背景
党委书记吴友富简历
吴友富,生于1951年4月,浙江温岭人,中共党员。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企业管理研究生导师。
吴友富同志197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赴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工商管理;1989年赴美国西雅图奥林匹克学院、海湾大学等校任教,并进修公共关系和现代管理。历任英语系总支书记、校长助理、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要专著有《新编现代管理与公共关系》、《市场营销策略与技巧》。主要编著有《管理学理论与实践》、《英语365天》等。主要译著《公共关系与实践》、《媒体公关12条原则》等。主编的有《国俗语义研究》、《英语动物词汇用法词典》、《外语与文化研究》、《全国外国语学校系列英语教材》等。发表的主要论文有《论管理意识与管理创新》、《管理创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目标管理在高校工作中的运用》、《入世后的上海公共关系》、《品牌立市刻不容缓》等。
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场协会副理事、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副会长。 吴友富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七次、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亡灵之猫 - 2006/12/6 11:42:00
以下引用风之幻龙在2006-12-6 11:23:13的发言: 倒,某教授的板砖砸到这里来了 -_-
拿了谁的钱为谁说话,以至于连自己的信仰都不要了 ORZ
... |
话说楼上的话有点刺耳了
如果从单纯的探讨和学术抨击上升到人身攻击,那么就有点过火了
风之幻龙 - 2006/12/6 12:00:00
恩,抱歉,这里确实不应该讨论这些问题,以后会注意的.不过老是发生这些很ORZ的事情,很难不让人怀疑有内鬼 -_-b
转些文化资料,非政治帖,有兴趣可以看看@_@
中国原龙最早曾一度起源于原始图腾文化,但本质与主流却不能简单归结为原始图腾文化。从“时代背景——具体内容——文化涵义——社会功能”这四个方面来看,中国的龙都与原始图腾有重大差异,因而表现出以下本质特征:
源于图腾,超越图腾
从时代背景上看,原始图腾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氏族文化,而中国龙却是文明时代的民族文化象征。
图腾文化本质上是原始社会的氏族文化,而中国的龙,最初形态的原龙,即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这是中国原始社会的解体期,中华文明时代的起源期,后来是中华文明时代的形成期。
图腾文化既然是原始社会的氏族文化,必然伴随着文明时代,国家产生而走向衰亡,而中国的龙,恰恰是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炎黄时代随着国家的萌芽而萌生原龙,而后经过“夏——商——周”三代国家近一千五百年,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的殷商之际,才形成雏型已成的龙,商周时代夔龙形态。
原始的图腾文化,不可能在文明时代长盛不衰,而中国的龙却是在文明时代走向定型的,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元年前后的春秋战国之交到秦汉之交,中华古典文明走向基本定型,中国的飞龙形态也走向基本定型。
原始的图腾文化,不可能在进入文明时代几千年之后还继续发展,而中国的龙则在公元1000前后的两宋时代,经历了从飞龙到黄龙的大转度、大发展,在“宋——元——明——清”时代的几百年、近千年间,中国龙文化还在发展,在数量上,在质态上都还处在发展过程之中。
原始的图腾文化不可能在现时代、新中国还大量存在,充其量只能在未开化的个别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中间存在个别遗迹,而中国的龙文化在现代中国绝非仅仅存在个别遗迹,而是依然保持强大生机,扬弃掉封建主义、神秘主义、***主义的消极因素,中国龙文化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中虽不能起到历史上的那种主导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对中华民族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不是实物崇拜,而是文化创造
从具体内容上看,原始图腾崇拜的对象、图腾文化的内容,通常都是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实物,而中国的龙,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种原型,但本质上并不是自然界中的现有实物,而是基于民族文化观念的文化创造、文化符号。
研究的成果表明,图腾崇拜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现象,往往发生在原始的氏族社会之中,在那个时代原始文化还很不发达,往往还不能独立地创造一种艺术形象、文化符号,作为崇拜对象,而是往往把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现成实物,动物、植物或其他实物,直接移植过来,作为图腾崇拜对象。
二十世纪,有些学者还对澳大利亚的一些原始部落与氏族社会,进行了长期观察研究。研究成果同样表明,他们的崇拜的图腾之物,看来是一种或几种动物或植物,如鳄鱼,晰蜴,鸟等动物,或者是当地的一种或两种植物。
无论动物图腾,还是植物图腾,也无论单一图腾,还是混合图腾,本质上都是实物图腾,崇拜对象都是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实物形态。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龙的某种原型固然也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作为一个整体的龙,实质上并非直接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个现成实物,而是在观念上的一个综合创造,文化上的一个综合创造,符号上的一个综合创造。
中国的古代,虽然在一些典籍中也有关于龙的记载,在实实生活中也不时传说有真实的龙出现,甚至还有“叶公见龙”的成语流传。然而,说来说去,不管什么朝代,不管什么人,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见过一个真龙。所谓“真龙天子”,不过是为维持皇权至上而编造的神话而已,没有客观现实性的根据。
古代中国人,借助于自然界中某些实物原型,经过综合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创造了龙的形象、龙的造型、龙的符号。
龙——这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
从氏族血缘关系,到民族文化内涵
从文化内涵上说,原始图腾具有“祖先——亲戚——保护神”三重含义,从本质上看文化根基是氏族血缘关系;而中国龙的本质特征,却在于根本超越了氏族文化的血缘关系,升华为以地缘关系为根基的民族文化内涵。
原始图腾崇拜表达的内涵,是崇拜对象与原始氏族之间的三重关系:祖先与后代的关系——亲戚之间的血缘关系——保护神与被保护者的关系。
中国的龙却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四具基本观念:
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二是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
三是阴阳交合的发展观(或叫变易观);
四是兼容并包的文化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观,堪称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理念。龙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再加上神秘主义的形式,蕴涵着天人合一的观念。
龙作为通天神兽,有助于人达到通天之道。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龙形态,大多数都包含这种文化内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首推号称“中华第一龙”的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塑鳄型原龙。这里的整个蚌塑的文化内涵,据李学勤、冯时等著名专家研究,俨然是一幅六千年前的一幅“苍龙白虎北斗星图”,既表现古人以苍龙、白虎和北斗星座确定时间与农业生产季节,也反映出这位高踞于当时权力上层的墓主,足踏北斗、执掌乾坤的神灵地位。而蚌塑的鳄型原龙,在这里起了通天神兽作用。
龙作为飞天神兽,可以帮助人达到升天境界。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借齐国术士公孙卿之口,讲述了黄帝乘龙升天的神话传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在这里,鼎上的龙纹是一个神奇的中介,它使龙下凡,助黄帝升天。
《易经》***卦的第一卦,开宗明义的乾卦,就以龙——苍龙星座的物候历法为中介,提出了“天——地——人”统一的思维框架、思维模式。
孔子晚年《易传》与帛书易传中,正是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高度,来解释《易经》乾卦内涵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龙作为通天之物,还有助于生成了“天人合一”,“天——地——人”统一的宇宙模式。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或许可以举出西汉初期杂家巨作《淮南子》的《地形训》:“正土之气,御乎埃天。埃天五百岁生缺,缺五百岁生黄埃,黄埃五百岁生黄澒,黄澒五百岁生黄金,黄金千岁生黄龙,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之埃,上为黄云。阴阳相迫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黄海。
这里有许多神秘主义、牵强附会的地方,但一个合理内核,则是表达了“天一地二人三”的宇宙模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而龙成了沟通“天人”或“天、地、人”的中介环节。
由此可见,在龙的形象、龙的观念中,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独特形式,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风之幻龙 - 2006/12/6 12:04:00
第二帖~~
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和精神,已经深深渗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但是,龙的形象起源于何时?我们的祖先创造这种神奇的图腾,灵感从何而来?它的原型是蛇、是蛙、是鳄?相关的猜测五花八门。但是,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是应当到祖先留下的真实遗物──出土文物中去找。
■推土机下抢救出“中华第一龙”
●建市只有短短20多年的河南濮阳,就此被称为“龙乡”“龙城”
河南濮阳,这个豫北平原上的年轻城市,建市只有短短的20多年,却被称为“龙乡”“龙城”,这一切,都源于18年前文物工作者从推土机下抢救出的一堆贝壳。
1987年夏,为解决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建市不久的濮阳市在老城西南角的荒地西水坡修建一座引黄供水调节池,在配合施工的考古调查中,工作人员在调节池的西南部发现一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当叠压在最深处的文化层被清理出来之后,人们惊呆了,一组远古时代的墓葬遗址出现在眼前。
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许多奇迹,其中最神秘的是一座编号为M45的古墓。45号墓是一座土坑竖穴墓,南北长4.1米,东西宽3.1米。它奇特异常,南边圆曲,北边方正,东西两侧尚有一对弧形小龛,一位男性墓主头南脚北地仰卧于墓中,周围葬有三具殉人。特别奇怪的是,在墓主骨架两旁,有用蚌壳排列成的图形。
据西水坡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原濮阳市文化局副局长孙德萱介绍:最先发现的是东边的一个,当蚌塑图形被整个清理出来以后,在场的很多人一眼就认定:是龙,等到西边的虎出来以后,大家就更确定了。龙虎的形态都颇生动,其头均向北,腿均向外。在墓主脚下,还有蚌壳排列成的一处三角形,旁边还有两根人腿骨。同时,在45号墓室以外的同一层位上,另有两处也用蚌壳排列的龙、虎、鹿等动物图形,这两处图形和45号墓排成一南北直线。
墓葬的年代无论是通过考古学的研究还是碳十四的测定,都把它限定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这座墓葬的现象新奇独特,前所未见,令人惊诧。
濮阳自古就有“颛顼遗都”之称,这里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龙虎图形,消息不胫而走。加之正好赶上龙年春节,消息曾轰动一时,自然也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后来,墓中蚌壳摆塑的龙形图案,因年代最早、形象逼真,被一些专家学者誉为“中华第一龙”,濮阳也因此获得了“龙乡”“龙城”的称号。“中华第一龙”还上了小学6年级全国统编语文课本。
■西水坡龙虎图形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图”
●这一发现使中国天文学历史翻了一个跟头,向前推进3700年
与普通老百姓对发现龙这种“灵物”的兴奋不同,考古学家更关注的是龙虎图形背后的天文学含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对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未解之谜,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他多次专程赶到濮阳,考察发掘现场,检视残存的有关物件。
据孙德萱介绍,出土时,墓主人的北边还发现了用蚌壳摆的圆形和三角形的图案,东边有两根小孩的胫骨,这个骨头的方向就是从蚌壳堆稍偏东南,平平地摆放着,指向龙的龙头。
这个不为人重视的发现,成了冯时研究的突破口。当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它应该是一个北斗的图形。
中国早期天文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极为重视终年可见的北斗星,并以北斗作为决定时间的标准星象。但是,北斗只有在夜晚才能看到,如果人们需要了解白天时间的早晚,那就必须创立一种新的计时方法,通过对太阳和人影的仔细观察,古人学会了“立表测影”。最早的表正是为模仿人体来设计的,它实际上就是反映出人体测影到立表测影的一种转变,因为人体测影不方便,人必须要制造出一种模仿人体的天文仪器,这就是表。它反映的是一种白天通过立表测量太阳的影子来决定时间的一种方法。
这样,就可以把人的腿骨、表和时间这三个关系联系起来,实际它是合为一体的。墓中的这一北斗,则形象完美地体现了“立表测影”的含义。北斗通过蚌塑摆放一部分,然后又用人骨来摆放它的斗杓。这种特殊的图形恰恰就体现了古人通过立表测影和观测北斗来定时间的两种方法。45号墓的斗柄形象用人骨来安排,正显示了古人测量日影与观测北斗的综合关系,它是古人创造出利用太阳和北斗决定时间方法的结果。因此,45号墓里边如果葬了北斗,这和当时的天文学传统,人们的宗教观念也是吻合的。而45号墓中蚌塑龙、虎与北斗摆放在一起,直接决定了龙虎图像的星象意义。
在“中华第一龙”之前,中国天文学中传统的“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只被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推到公元前八世纪,也就是说它只有2800年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没有天文学的强大支撑是不可想像的。”冯时说,“濮阳仰韶时期墓葬的龙虎蚌塑图被证实为天文图后,不仅把中国天文学的‘四象’传统在夏鼐的基础上又前推了3700年,让历史翻了一个跟头,而且还让那些坚持中国‘四象’西来的人哑口无言。濮阳天文图不但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图。”
■考古学家梳理龙的形象,整理龙的家谱
●西水坡的蚌塑龙原型是条扬子鳄
有学者仔细研究了西水坡蚌塑龙的形态后认为,它的形象来源于鳄鱼。那么,古人用来记录天象的“龙”,与后来演化为中华民族图腾和权力象征的龙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它是不是真正的“第一龙”呢?
其实,除了濮阳发现的“中华第一龙”之外,全国还有很多地方都声称发现了“第一龙”。比如,同样是距今6000多年的宝鸡百首岭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龙形图案被重新提出;湖北省黄梅县也发掘出距今5000年至6000年的鹅卵石摆塑的龙形;山西省陶寺龙山文化墓地出土了接近于商代青铜器龙纹的彩绘蟠龙纹图案;还有近年发现的甘肃马家窑彩陶“龙”形图案。这些图案有的似鸟,有的似鱼,有的似蛙,但都被称之为“龙”。年代更久远的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龙纹陶片和石塑龙。根据多种方法测定,查海遗址的年代竟距今8000年左右。
著名文物专家、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孙机先生,系统梳理了这些出土文物中龙的形象。为我们整理出了一个龙的“家谱”:
首先,他给“龙”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和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现的象形之龙字相同或相近的图形都可以称之为龙。由此出发,他认为,中国现在常见的龙的形象是在红山文化中创造出来,为商代所继承、发展并初步加以规范的,他称之为“真龙”;而在甲骨文之前的一些原始艺术品中的形象,似乎与龙有关联,但和龙字差别较大的统称为“前龙”;同样是早于甲骨文的这类形象,但与龙字一致或近似,与后来的龙之造型有传承关系者,称作“原龙”。
用这个“家谱”可以给西水坡的蚌塑龙找一找“历史定位”。它和甲骨文龙字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只能称为前龙。古脊椎动物学家考察了其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后认为,它的原型应是一条扬子鳄。而西水坡45号墓之蚌龙、蚌虎和三名殉葬者围绕着墓主人,显然处于从属的地位,而在此墓以南还发现了另外三处蚌砌遗迹,其中还有人“御龙升天”的图像,更说明这里的龙不过是主人的坐骑而已。
据此,孙机先生认为,以上所说的年代较早的各种龙的形态,都可以划入“前龙”的范畴。而与后来的龙有传承关系的“原龙”,典型的就是红山文化中的玉龙。玉龙在内蒙古、河北、辽宁、吉林等地均曾出土,很多都是躯体蜷曲,前端明显有猪的特征,所以又被称作玉猪龙。
红山文化玉龙的这些特点被商代继承下来,并不断发展。商代妇好墓出土的蜷体玉龙就是很好的例证。由此一路下来,经过不断的完善、美化,就有了我们今天常见的喷云吐雾、威风凛凛的龙的形象。
风之幻龙 - 2006/12/6 12:06:00
第三帖~~~~
龙,中华民族之精神象征也。生于宇宙之中,立于天地之间。会腾云驾雾,变化万千,且能大能小,能升能潜。大则吞云吐雾,小则藏迹纳形,升则翱翔九天之外,潜则隐伏波涛之颠。
创新性
龙文化历万年而不衰,是与其创新性分不开的。龙文化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通过内部创新而形成的。其原因主要是不断地创新。例如,在狩猎、采集时代,龙主要是作为某些部落和民族的图腾。农牧业生产形成之后,龙文化通过创新、变革,发展成为主宰雨水的神灵,受到各地区、各民族的普遍崇拜。秦汉以后,随着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的需要,龙崇拜与帝王崇拜的相结合,龙也因此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使中国龙文化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一方面,龙崇拜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使原来不崇拜龙的地区和民族也崇拜龙。另一方面,使原来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龙文化得到整合,使之逐步趋同。从近万年来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龙艺术形态来看,从无角到有角,从无翼到有翼再发展到象征性的翼——一二条飘带,从无足到有足,也可看到今天龙形象是经过不断创新而形成的。中国龙文化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之强,其原因在于不断地创新,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综合性
宋代学者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引王符说: “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此外,汉代至隋唐时代,龙还有明显的鸟翼。也就是说,龙综合了走兽、·飞禽、水中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优长而形成的。
龙文化的综合性还表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国的优秀艺术形象,从而使龙的艺术形象更为完美。印度佛教艺术的传人,对中国龙的艺术形象有较大的影响。从汉晋到唐宋时期,龙的形象在演变过程中,明显地吸收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如敦煌北魏壁画上的龙,其动态虽在奔腾,却给人以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这种造型显然来源于同时代佛教中的飞天。在南北朝时,龙的颈上和背上出现“焰环”,其造型是受佛顶上的“火聚光顶”
(为五佛顶之一)之类佛教艺术装饰的影响。至唐宋时期,此种影响更为明显。中国原无狮子,狮子形象是佛教东传后传人的。一般认为,狮子形象在东汉开始出现,到西晋时期较为流行,南北朝以后广为盛行。印度佛教中的狮子对中国龙形象的演变影响很大,唐宋时期的龙吸收狮子的形象。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唐宋时代的不少龙,不但头部像狮子,就连整个身体也有点近似于狮子。龙吸收狮子形象,主要是为了言其神威,增加它的神通。
龙文化的综合性,对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不照搬某一国的发展模式,哪一方面谁先进就向谁学习,即综合世界发达国家的长处,是落后国家发展现代化的最好方式之一。如日本在19世纪中叶之后,向西方强国学习,汲取他们的先进文明。不过,日本向西方强国学习,而是有选择性的,
“哪个国家在某方面优秀就向哪个国家学习,如医学向德国学,理学向法国学,工学向英国学,农学向美国学,政治法律向普鲁士学。”
这种综合各国长处的方法使日本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得到迅速强盛起来。从中国人在历史上以综合的方法创造龙来看,中国人是善于综合的民族。继承和弘扬善于综合的特性,综合世界各国之长,对正在进行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兼容性
中国龙文化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来自印度的龙王信仰的冲击,但中国龙并没有拒之于门外,而是兼容与改造。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无“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人后引进的。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说:
“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释迦牟尼)氏书人,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所谓“河伯”,即“河神”,早期的河神都是龙。在汉代之前,只有龙神,而无“龙王”。佛教从东汉开始逐步传人中国,至隋唐时代,佛教信仰在中国传播较广。随着佛教的传播,龙王信仰遍及中土,并与中国原有的龙崇拜相结合。龙王信仰传人中国之后,经过再创造,因而后来中国的龙王信仰又不同于印度的,成为中国化的龙王。在印度,龙王是佛的信徒、供养者或守护神。而中国的龙王因受道教和儒教的影响,龙王信仰也发生了种种变化。在道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成为玉皇大帝的部下。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传说也强调仁、信、义,强调夫妇、弟兄、父女之情,并有善恶之分。此外,中国的各地的龙王一般有姓、名和封号,这也是中国特有的。
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十分需要这种兼容性。需要有宽阔的胸怀,敢于接纳各种外来文化。中外兼容,新旧兼容,是保障中国发展和稳定因素之一。前者可使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不断缩小差距;后者可使国家稳步地向前发展,不致于造成社会动荡。
进取性
能上九天,能潜深渊,是龙的特性之一。龙的活动空间十分广阔,太空是龙腾飞的圣所,大海是龙遨游的乐园。各种历史艺术中的龙,大多是飞龙、腾龙或奔龙,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神话传说中的龙,大多是一往无前,势不可挡,无所畏惧。这些都是龙开拓进取精神的一种表现。
勇于开拓,善于进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十分需要的精神。21世纪的中国人,要具有龙一样的开拓进取精神,敢上九天揽月,敢下海底捉鳖。尤其是企业家,不仅要开拓国内市场,而且还要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地开拓,不断地进取,是在激烈竞争的当代世界中保持不败的重要法宝。如果没有开拓进取精神,不仅难于在全球一体化中立足,而且有被世界浪潮淹没的危险。
诚然,一个民族的进取性与保守性,必须达到均衡和谐的最佳状态,才有可能使本民族的文化持续不断地发展。若重保守而轻进取,则其文化没有活力,将停滞不前或步履蹒跚;若轻保守而重进取,则容易造成文化失调。如对外来文化不加选择,热烈欢迎,大量引进,外来文化必然会与本国文化发生抵触,两相对立,引起文化失调。文化失调,社会将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并进而发生社会分裂。社会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从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结果。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论述了一个民族的保守性与进取性相互调和的必要性,他说: “世界上万事之现象,不外乎两大主义:一日保守,二日进取。人之运用此两大主义者,或偏取甲,或偏取乙,或两者并起而相冲突,或两者并存而相调和。偏取其一,未有能立者也。有冲突则必有调和,冲突者调和之先驱也。善调和者,斯为伟大国民……;譬之拾物,以一手握,以一手取。故吾所谓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风者流,蔑弃吾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他人;亦非如墨守故纸者流,谓仅抱此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遂足以立于大地也。”
灵活性
众所周知,龙具有自然界中的动物所没有的神性,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大能小,能匿能现,能伸能屈,能潜能飞。 《管子·水地》称:
“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蜩,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乎云气,欲下则人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论衡·龙虚篇》云: “龙之所以为神者,以能屈伸其体,存亡其形。” “龙变体自匿,人亦不能觉,变化藏匿者巧也。” 《瑞应图》: “黄龙者,四龙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细,能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曹操也曾谈到龙: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可见,龙具有非同寻常的灵活性、变化性。
今天的中国,也十分需要这种灵活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成功的重要法宝。无论是政治家抑或是军事家、企业家,如果缺乏灵活性,都不可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毛泽东之所以能建立新中国,相当程度上在于他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邓小平之所以能使中国顺利地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他的灵活的政治艺术。改革旧的制度,需要灵活性,否则会碰得头破血流。市场竞争,同样需要灵活性,才有可能成为赢家
独立性
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均有龙,但在外表和内涵上都与中国龙有很大的不同。中国龙的艺术形象是独一无二的,与龙有关的种种文化现象也自成一体,独具一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文化虽与儒教、道教、佛教及政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既不附属于某一种宗教,也不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这些都说明,中国龙文化具有相对地的独立性。
在全球政治和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的21世纪,独立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政治上保持独立性,才有可能在国际政治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经济上也一样,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则很难与西方强国竞争。文化上更是如此,倘若中国文化失去自己的特色,则将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以独立自主而著称于世。因此,不管是现在和将来,都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独立性,都应该把独立性当作一项基本国策,倘若丧失独立性,必将成为西方世界的附庸。
腾飞是龙的基本特性,能腾飞的是龙,不能腾飞的是蛇。相信中国巨龙一定能够在21世纪腾飞太空,遨游世界。
樱舞 - 2006/12/6 13:35:00
以下引用风之幻龙在2006-12-6 11:23:13的发言: 倒,某教授的板砖砸到这里来了 -_-
拿了谁的钱为谁说话,以至于连自己的信仰都不要了 ORZ
某人背景
党委书记吴友富简历 吴友富,生于1951年4月,浙江温岭人,中共党员。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企业管理研究生导师。 吴友富同志197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赴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工商管理;1989年赴美国西雅图奥林匹克学院、海湾大学等校任教,并进修公共关系和现代管理。历任英语系总支书记、校长助理、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要专著有《新编现代管理与公共关系》、《市场营销策略与技巧》。主要编著有《管理学理论与实践》、《英语365天》等。主要译著《公共关系与实践》、《媒体公关12条原则》等。主编的有《国俗语义研究》、《英语动物词汇用法词典》、《外语与文化研究》、《全国外国语学校系列英语教材》等。发表的主要论文有《论管理意识与管理创新》、《管理创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目标管理在高校工作中的运用》、《入世后的上海公共关系》、《品牌立市刻不容缓》等。 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场协会副理事、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副会长。 吴友富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七次、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转自 |
--------------
看到個經典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关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一直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把手而为中外所普遍认同。上外学子也往往以自己是“吴友富的学生”而平添了几分自豪感。然而,“吴友富”的英文音译“were you (a) fool”和意译“no friend is rich”,在西方世界容易被认为是对友邦和外国友人的不尊重。“were you (a) fool”冒犯了外国友人的感情;而“no friend is rich”则让外国友人以为这是对他们富裕程度的轻视。考虑到“吴友富”这个名字作为上外形象标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从而影响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外国友人心中的形象。网友们建议吴友富校长改姓“猪”。“猪友富”的音译为“drew your foot”(为您画足),表达了校长为外国友人服务的热情;意译为“every friend is rich”(诸友富)则表达了校长对外国友人的诚挚祝福。据悉,这个建议如果被采纳,吴校长的祖宗很可能会从地底下钻出来抗议。
风之幻龙 - 2006/12/6 21:02:00
以下引用樱舞在2006-12-6 13:35:39的发言:
-------------- 看到個經典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关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一直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把手而为中外所普遍认同。上外学子也往往以自己是“吴友富的学生”而平添了几分自豪感。然而,“吴友富”的英文音译“were you (a) fool”和意译“no friend is rich”,在西方世界容易被认为是对友邦和外国友人的不尊重。“were you (a) fool”冒犯了外国友人的感情;而“no friend is rich”则让外国友人以为这是对他们富裕程度的轻视。考虑到“吴友富”这个名字作为上外形象标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从而影响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外国友人心中的形象。网友们建议吴友富校长改姓“猪”。“猪友富”的音译为“drew your foot”(为您画足),表达了校长为外国友人服务的热情;意译为“every friend is rich”(诸友富)则表达了校长对外国友人的诚挚祝福。据悉,这个建议如果被采纳,吴校长的祖宗很可能会从地底下钻出来抗议。 |
这个好玩,申请转走~ ^^
hisuiIBMPower4 - 2006/12/6 22:48:00
>>风之幻龙
你的观点跟国人讲没错,但不能跟外国人讲
孤独浪人 - 2006/12/6 22:48:00
昨天用手机上网也看到这篇报道的说,说起来第一感觉就是反对,然后觉得就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被颠覆了,中国就真的完了~~~~~
DENNISERY - 2006/12/6 23:47:00
人家看你是龙
你就算自己承认是猫
人家也拿你当野猫
风之幻龙 - 2006/12/7 10:54:00
以下引用hisuiIBMPower4在2006-12-6 22:48:53的发言: >>风之幻龙 你的观点跟国人讲没错,但不能跟外国人讲 |
对外搞好沟通,树立形象
对内加强教育,扎紧篱笆……
跑题了………… orz
hisuiIBMPower4 - 2006/12/7 16:03:00
》》风之幻龙
你这话矛盾啊
风之幻龙 - 2006/12/7 21:29:00
以下引用hisuiIBMPower4在2006-12-7 16:03:31的发言: 》》风之幻龙 你这话矛盾啊 |
请注意接受短消息 ^^
bdangel - 2006/12/8 15:17:00
純粹吃飽了蛋痛 .
+N
sekin1234 - 2006/12/8 23:29:00
以下引用aric在2006-12-5 13:01:51的发言: 干嘛要翻译成Dragon呢?直接翻译中文long不好吗? |
以前就有人讨论过,貌似某专家提议讲中国的龙与外国的龙区分开来,外国的龙仍为Dragon,中国的译为Loong,个人感觉这种改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本来就是这样,不论从形象和意义上两者都是不同的,只是这一建议一直没有被采纳而已
lzywd - 2006/12/10 15:29:00
......外国人是不是也像这样懂得顾及别人的感受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