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其实一些东西要明确说明来源的话,的确有些困难呢……
只能说如果也坚持eMule共享3年以上,并拥有远超这时间长度的下载经验,最后没有火星到与世隔绝的话,或多或少会对这些发生与自身程序相关的事件有所耳闻或参与吧。
贴个有趣的例子(当然和Thunder没有直接关系,貌似只属于躺着也中枪了而已):
http://emulefans.com/verycd-dlp-41-falsely-kills/后来事情的解决方法也很有趣,听说貌似只是把xl的识别ID改成了VeryCD版;应该也同时恢复了大部分误杀情况。关于这事的测试图片在QQ图片缓存里,但图片大概有十几G,估计要翻出来也是无力状态。
VC在分裂出ied2k后就几乎从来没向正常的轨道迈进过,分裂后easymule立刻成为了主推的版本,比之前更有蒙骗用户自身就是唯一官方版的意图,功能则比最基本的官方版还要少,软件漏洞有时也很奇妙。(呵呵,再这样发展下去的确是可以和Thunder一起说了。)
以前对于LowID使用者建议使用VC版的说明和提示也日趋消失。(内网穿透是个亮点)
一些证据也未必很好找,国内的论战场所大多集中在VC,介于一种可能非常正常的排除异己的心理,可能战场也已经被清扫过了。刚才去粗略搜了下图,貌似只剩Google缓存里还有VC上存在过这张截图的线索了。
至于一些其他测试,完全可以自己实现或者观察啊。多关注下日志和程序的各个角落或许就会有收获。(现实告诉我们懂得留意细节总不会吃亏)
如果要进行DLP等同时需要两个以上的测试,那或许需要将2个程序运行在2个IP上以防止被隔离。
顺便对于LZ提问一点,离线文件在用户完成从服务器上的提取动作后服务器还会保留文件副本在服务器上么?如果不会的话,何以肯定只有一次?再者,如果一直在被不同用户所请求的离线文件在P2P上的速度慢么?答案基本都是否定的。只是那些用户基本只有在Thunder弄不到的情况下才想起了还有eMule这样东西。
用户素质,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探讨。因为大众的素质不高,所以自己也可以明知故犯,并且以自己比大众犯错得少来自居么?如果无法从自我做起,那怎么提高整个大众的平均素质?有时进步是要有所牺牲的。一屋不扫何以治天下?
另外,网络问题。啊,就知道还会扯到这个挡箭牌上。恩,的确,在“如此”有限的速度下,用户要尽量地选择“最好”的程序来提高自己的速度来争取用户体验?虽然作为一个长期P2P的使用者,我也承认自己对网络接近饱和的使用对网络供应商(ISP)来说是一种不小的负担,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Thunder诸多刻意而为之的“程序漏洞”对网络过饱和、超负荷的使用绝对更胜一筹,这里也只能望尘而心叹了。那么,这种过饱和的使用对ISP意味着什么,各种超额的设备损耗。作为本来就几乎垄断市场的ISP而言,就会将其中一部分研发/升级的经费投入到维护/保修设备的环节中,来保证自身公司高额的利润。这无疑也滞后了网络的发展。至于一些其他原因,我们也不再罗列了,实在不是我们这些只使用些客户端的小用户所能牵扯影响到的范围了。
至于ADSL,谁说这是种不可逾越的障碍,那最多只是另一个更站不住脚的借口而已。往下看看签名区就可以了。
一直以来就在考虑几个最基本的问题,但也因为经历和技术的有限而没能去一一验证。Thunder的客户端在eMule协议中,存在唯一而且固定UserHash么?拥有信用文件么?而在Bitorrent协议中,又是如何的呢?(BT中信用文件好像只针对当前会话?)
汗,原本打算一击脱离后看戏的,结果反而越陷越深了……
对于一位提问者由衷的提问,实在无法就这么放任不管……
最后这帖的成果就是科普了一点知识,开化了少部分使用者之类的么?哎,的确总比什么都不做更好。但总有些入不敷出的感觉啊……(色拉[?],还这里写帖的时间=口=
当然你也很认真地回复了,这也是之所以无法放任不管的缘由;再者时间也不是可以还的,所以如果有兴趣的话,就罚你将自己所知道的事实告诉更多的人。
我们无法左右对方的思维和想法,但我们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使对方信服。当然在无法达成妥协的情况下,无关系到底线的问题均应该容忍并接受对方的选择。
情况就是这样,成果是这楼被这里彻底歪了,有兴趣继续往歪楼方向继续讨论的随时欢迎,但禁止喧哗。XD
最后的最后,也是本楼的最后。虽然分享的并不是什么值得称赞的东西,即使我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无法理解和沟通的鸿沟,甚至一些言论/行为让人感到不值和疑惑,但还是由衷地感谢LZ的无私分享精神,并尊重你的选择,真心地希望你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一路走好。(当然这里时刻欢迎你加入反Thunder的队伍[pia飞]
15F闲扯时间结束=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