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节日的意义在于设定一个人为导向的情绪发散.从这一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节都有它的内在意义,没有优劣之分.但是节日的具体活动,直接影响节日的导向是否顺利,是需要不断修正与时俱进的.
中国人过圣诞,是一件新奇且有趣的体验.因为正统圣诞(非日本版),能够提供给人们一种神圣体验感.而中国文化里面是少有神圣的.所以对于神圣体验而言,在圣诞走进教堂,体会一下宗教的神圣感,这绝对是一种良好的新奇的体验,尤其是对于中国人而言.从这个层面,好奇心驱使的洋节狂热,个人认为实际上好奇心是相当积极的.
至于日本版的圣诞,因为日本人几乎把所有的洋节都用来搞恋爱促销了,神圣的意味基本等于没有.但是,从推动浪漫感觉上,一年拥有两个浪漫时段(情人节,圣诞节)实际上是很划算的.这一点上,也因为中国传统上没有浪漫的情人节(注意,不是没有情人节,中国传统式的恋爱和浪漫有一点区别),所以这一方面的新奇体验能够广受欢迎也是十分合理正常的.
那么,回到春节.春节之所以中国人过,是因为它释放一种几乎可以说是华人独有的感情气氛,那就叫做"喜庆".这个喜庆二字很难从西方里找到对应,西方有热闹的,狂欢的,庄严的,浪漫的节日.但是喜庆的节日,却是没有的.春节的喜庆表达,对于这些年的人而言,由于现实的不喜导致无喜可喜,而为了对抗社会压力而习惯了个人,简单的人际关系也导致了无庆可庆,只会觉得吵闹.
其实春节没有变,变得只是人心,仅此而已.
喜庆的感情基础,在于中国人特有的超越几乎所有国家的过于亲密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也就是说,所谓喜庆,归根结底应该叫做同喜同庆.
这个和重视个人空间个人体验的西方是很不相同的.
要知道00年代以前的孩子,实际上对于过年的热爱程度远超其他一切节日.
这是因为00年代以前,我们的人际关系还处在一个传统的情况.
那个时候少有住宅区,单位大院是一个主要的活动范围团体.
在这种情况下玩起来的孩子,过年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最纯粹的同喜同庆的快乐体验.
滚铁圈,扔炮仗,大年三十和初一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喧闹的群体中喧闹的渡过.
这就是庆.
然后喧闹结束于各自被叫回家吃饭为止,到此孩子们进入到另一个圈子里.红包,亲人的愿望,长辈的笑颜,这就是喜.
但是自从独生子女做父母以后再加上社会的激变,这个基础已经不存在了.
大院里的孩子们,都是从小就各自学各自的,再也没有了以前那种大家一起学会了自行车,一起学会了溜冰鞋,一起学会了滚铁圈这种氛围.
个人空间的重视,导致了现在的一代中国人没有了同喜同庆的精神基础.
于是,放炮就成了吵闹,因为你放炮我不想放.你吵着我了.
于是,串门就成了烦躁,因为我不想串你非让我串,你麻烦我了.
于是春节也就不再是春节,因为我们再也不需要同喜同庆了,在这个社会,自保安宁尚且不易,何必去跟着那些个与自己无关的人闹腾呢?
在西方,因为有宗教,所以圣诞节的时候,即使是不相识的人,至少大家都是面朝上帝,当这个方向一致的时候,即使个人之间毫无关联,也至少取得了一定的共感基础.
而中国现在传统的人际关系已经改变,但是却又没有宗教让人方向一致,春节的基础已经虚弱了太多.
好在,我们毕竟还是背负着复杂,痛苦,却又快乐的人际关系的民族,这直接导致了中国人的信息社会形态和其他国家完全不同.从手机短信拜年,到SNS聊天插科打诨.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些给曾经的喜庆,并且能感受到一种没有随时代改变的骨子里的东西依然坚强的活在一个独特民族的心中.
以上
-
1
评分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