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別人為什麼快樂並不緊要,
而是,為什麼我不快樂的時候,別人快樂。
不如,大家都一起不快樂,這樣就最公平。
黃子華的魚蛋論,並不限於香港,而是世界通行的。
雖然,樓主實際上看到那些所謂的快樂,絕大多數都不是真的。
很多人都很會演戲,如果他們不表現得「活得很快樂」,就不會受人尊重。
所以,樓主所懷疑的:「他們真的那麼快樂嗎?」他們真的並不是那麼快樂。
雖然「悲傷」擁有它獨有的深度,也是「快樂」所無法提供的。
但如果絕大多數人都只追求快樂,而人也追求絕大多數人的認同的話,快樂顯然很重要。
越是說自己快樂的人,就越少是真正快樂的人,為什麼快樂要有「說」的必要?
有一個「什麼都没有」的乞丐,目無表情地坐在路邊,你覺得他快樂還是不快樂?
絕大多數路人,因為他們先入為主的價值觀,顯然會認為這個人很不快樂。
難道這個乞丐,不可以就這樣「快樂地坐着」嗎?難道「什麼都没有」就不可以快樂嗎?
又或者說,人是否可以「被容許」快樂的時候目無表情?還是一定要先傻笑以證快樂?
他有必要跟每一個經過的路人說「我很快樂」嗎?如果他本來就很快樂,他為什麼要管其他人。
讓更多人知道自己「什麼都没有,卻很快樂」,難道會更快樂?
(先不提「被知道」,有了名氣,還算不算什麼都没有,因為隨時會有人來吐槽:你不是還有生命嗎?)
如果真讓他們知道,他們隨時會萌生殺意:「難道這人是在諷刺自己比他擁有更多卻不快樂嗎?」
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乞丐從「没有」說快樂的必要,變成「有」呢?
如果他受不了別人「同情」的眼光,受不了別人自以為很了不起、可以同情別人的那種態度,
那他就再無法在所有人都會經過的地方,只是「快樂地坐着」,因為別人的反應刺痛了他。
所以,他開始跟每一個路過的人說:「我很快樂!」潛臺詞是:「你別來同情我!」
真是快樂呢!儘管每一個路過的人都没有因為他這樣說,而真的覺得這個人很快樂。
因為他們忙碌地在這個乞丐眼前「走來走去」,從來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快樂。
如果只是就這樣坐在路邊就可以快樂的話,我為什麼不學你,直接坐在你的旁邊?
事實是,真的有人就這麼「選擇」,選擇跟隨別人,重新回到「一無所有」的狀態以追求快樂。
當釋迦牟尼出家之後,從一名王子變成一個乞丐,他也因為這樣而找到了自己的快樂。
好一段時間之後,好一群人受他「感化」,為了可以活得「像他一樣」,就一直跟隨着他。
後來他死了,没有可以跟隨的人了,那群原本只是一直跟在後面的人該怎麼辦?
「既然人會死,就讓他成佛吧,立個宗教,就永遠都可以跟隨下去了。」
本人的意願並不重要,釋迦牟尼是想成佛的嗎?
老子和莊子有想過自己不是人,而是道教裡的神仙嗎?
愛世人,同情世人,甘願代替世人受罪的耶穌——神的兒子,
他會讚成「信者得救」的基督教的出現嗎?信者一但得救,他又如何再同情這些人?
如果尼采知道自己死了之後,自己的著作會被希特勒所利用,從而引發二戰和種族屠殺,
又會否後悔自己曾經發表過那麼多,根本没多少人會看懂,也一如既往不太關心的言論?
如果有些人知道在節日祝福他人快樂,也可以引起部分人的不滿,是否就會因此而不再做呢?
到頭來,没有一件所謂的「善事」,可以同時避免不再加害任何人,善人隨時「惡過」惡人。
「想活」就無可避免地害到某些人,而「想死」也是一樣,做人可以有這種「自覺」還真是快樂!
還是聖經說得「對」,人如果不去吃「知善惡樹」的禁果,你想他們不快樂都難,這就是「原罪」。
蛇叫人偷吃的時候,牠自己有去分兩口嗎?蛇也有「原罪」不?這就得問蛇的上帝的兒子了。
人做事習慣了考慮後果,這似乎是對自己擁有的自由意志「負責任」的做法。
但未來可以一直「追溯」到永遠,如果「想得太多」,就什麼都做不了。
反過來,如果「做得太多」,卻很有可能,想活又活不成、想死也死不了。
難道到了最後,才終於要發現孔子所說的「中庸之道」才是「最正確的道路」嗎?
也許,正常人有正常人享受生活的方式,也只有正常人才會要求自己正確吧。
雖然孔子老兄的道理過了好幾千年都還有人記住,你這樣才叫中庸,對平凡人是否太嚴格了?
……如果,信長知道自己要被娘化,甚至可以被中出,他會否後悔自己曾立下統一日本的志願。 (偉大的成就真是備受尊敬的~)
我才没有在等尼采、佛洛依德、亞里士多德等人,被日本人娘化成美少女的那一天! (如果有就好了~也許哪天我自己做吧。)
kameu03 最后编辑于 2016-01-17 15: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