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FC欢迎致辞,点击播放
资源、介绍、历史、Q群等新人必读
KeyFC 社区总索引
如果你找到这个笔记本,请把它邮寄给我们的回忆
KeyFC 漂流瓶传递活动 Since 2011
 

「點」、「線」、與「平面」。

[ 8433 查看 / 9 回复 ]

「點」、「線」、與「平面」。

普遍來說,有兩種「定義」,或者說兩種「解讀的方法」。

其中一種比較嚴格,比較接近真實、與它的起源。

另一種則比較隨意,更容易被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上。



來談一下嚴格定義的「點」、「線」、與「平面」吧。

「平面」是由「線」所組成的嗎?答案是「不是」。

「線」是由「點」所組成的嗎?答案也是「不是」。

似乎跟幼稚園,或者小學裡,成年人教小孩子的不一樣。



嚴格的「平面」是沒有「厚度」的,否則它就是「立體」。

嚴格的「線」是沒有「寬度」的,否則它就是「平面」。

嚴格的「點」是沒有「長度」的,否則它就是「線」。

把沒有「寬度」的「線」平衡地排列在一起,並無法形成一個「平面」。

把「零」乘以「無限」也只會是「零」,無限條平排的線,寬度還是「零」。

同理,把沒有「長度」的「點」垂直地排列在一起,也無法形成一條「線」。

而「平面」與「立體」也是一樣的關係,看似直接聯繫,實質卻壁壘分明。



當一個老師,用白粉筆在黑板上:

「點了一點」、「劃了一條線」、與「畫了一個平面」。

他用的是隨意的點、線、與平面,而不是嚴格的。

因為黑板上的那些點、線、與平面,實質上都是有長、寬、厚度的。

實際上也只是一些白色的粉末,沾了在黑色的板子上。

即使是如何再細小的粉末也好,也都是一個立體,有長寬厚組成的體積。

所以當老師對住小孩子說,他自己畫的東西是「點」、「線」、與「平面」時,

他忘記了補充一句:這些是隨意的「點」、「線」、與「平面」,而不是嚴格的。

而當我說他是一名老師的時候,也一樣需要再補充一句:

他是隨意的老師,而不是嚴格的老師。人是隨意的人,而不是嚴格的人。


—————————————————————————————————————


選擇跟隨「嚴格」,儘管看起來很像自虐,也可以是有好處的。

這跟選擇跟隨「隨意」一樣,一樣都是有好處的,卻不是一樣的好處。

「嚴格」的東西,跟「理性」相關;而「隨意」的東西,跟「感性」相關。

可是大部分人,都不是真正地「在進行選擇」,而只是在兩者之間「徘徊」。

因為要在「理性」與「感性」之間進行選擇之前,需要的首先是「理解」兩者的差別。

而「理解」是什麼?它是嚴格的,不是隨意的;是理性的,不是感性的。



情況是這樣的:有一個不會遊泳的人,在大海中心的一座「孤島」上。

他看到東方大概一公里,有另一座「孤島」,上面停泊了一艘「船」。

也看到西方大概一公里,有另一座「孤島」,上面停泊了一輛「車」。

如果他想逃離大海中心的這一座「孤島」,他「需要的」是哪個十分明顯。

問題是,他「理解」什麼是「船」,什麼是「車」嗎?

如果他根本不知道那些是什麼「鬼東西」,他又怎麼知道自己需要去哪一邊?



不,大部分人都是有「常識」的。(誰會管「常識」代表的又會是什麼意思。)

至少什麼是「船」,什麼是「車」,大部分人都「知道」那些是什麼東西。

但「知道」跟「理解」,程度上是不同的,只是「知道」並不表示「理解」。

一個「知道」在孤島上「船」比「車」有用的人,又「理解」船和車嗎?



他看到東面大概一公里的另一座島有一艘「船」,於是他想過去取走它。

但他不會遊泳,不可能就這樣活着遊過那一座島上,直接取走船本身離開大海。

於是他要怎麼辦?他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另一座島上的那一艘船。

而是需要在自己的島上,有一艘至少能游到那邊的另一艘船,除非能直接游出大海。

比如說,另一座島的船是一艘「私人遊艇」,「看上去」有足夠能力遊出大海。

而或許他首先要自己親手造一艘「木筏」,即使遊不出海,也可以遊到那一座島。



如果他只是「知道」船,而不是「理解」船。

他就絕對不可能,自己在孤島上親手造出另一艘「私人遊艇」。

那他能至少造出一艘「木筏」嗎?或許可以,也或許不可以。

只是「知道」而不「理解」也是同樣造不出來,或者說,造出來也只會沉進大海裡。

這就是最諷刺的現實,即使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不代表有能力去把想法實現。



他為了去一公里外的孤島取走「私人遊艇」,造了無數件有關於「木筏」的失敗品。

或許他運氣夠好,「失敗作」每次都沉得太快,而不是在兩島的正中間「失敗」。

終於有一次,累積了大量失敗經驗之後,他造出了一艘能成功去到那一座島的「木筏」。

他到達之後,會就這樣取走這一座島上的「私人遊艇」,嘗試直接遊出大海嗎?

如果他在不斷失敗的這段期間,完全沒有進步過的話,或許就真的這麼做了。

這次他第一時間做的事,不是用「私人遊艇」直接逃離大海,反而是把它拆掉了。

意思是,如果他只「知道」什麼是「船」,而不是「理解」的話。

他可能會以為自己會成功吧,一個木筏都沒有辦法造好的人,能用遊艇逃出大海?

他會駕駛不?裡面有燃料嗎?速度是怎樣?大概要準備多少食糧?有一堆問題。

最後,「船」是什麼?我最初為什麼會想來這一邊?這艘船有什麼比較特別嗎?



「孤島」是指選擇的困境,「船」是指理性,而「車」是指感性。

為了從最初的第一座島,去到有「船」的另一座島,你首先也要自己做一艘。

這是「諷刺的」,你想要一種你本身没有的東西。

而為了得到它,你又需要能夠自力地「造」出它,至少能夠「模仿」出它。

「成功」與「失敗」的分野,就是「知道」與「理解」的分野。

為了得到「完整的理性」,你首先需要一種「充滿缺憾的理性」,這是旅程的一部分。



絕對有人會嫌棄「完整的理性」,這名字太過沈長,而直接叫它做「真理」。

也會有人反而覺得「真理」,這名字未免太偉大,與充滿不必要的宗教色彩,

而直接把它叫回「理性」,又或者其他可以代表到它的各種名字。

於是,已經找到「理性」、甚至是「真理」的人,他的故事就已經完結了嗎?

他不過是取得了「站在起點上的資格」罷了,要結束永遠都嫌太早。



「理性」與「感性」,在進行選擇之前,首先要「理解」兩者的差別。

是「理解」而不是「知道」,而「理解」是理性的,不是感性的。

唯有已經擁有「理性」的人,能回到最初進行選擇的那個局面。

「理性」本身不會告訴你:「去選理性」,實際上,它什麼都不會告訴你。

因為「理性」從來都不「賦予意義」,對它來說,選哪邊都是「同樣不重要」的。

它會替你分析每一個選擇的好處與壞處,但它絕對不會幫你選一個答案。



「理解」是「理性」的管轄範疇,在「進行選擇」前,必須有足夠的「理解」。

而真正在「進行選擇」的,卻是「感性」,「賦予意義」就是它的權力所在。

「選項A比選項B有更多好處」是「理性」告訴你的事,但它不會因此叫你去選A。

為A與B賦予「被選擇的意義」,就是「感性」在做的事,而它隨時都準備好去選B。

從大海中心的「孤島」,重新回到「世界」的人,需要做的就是這樣的「選擇」。
最后编辑kameu03 最后编辑于 2016-12-11 07:32:40
1

评分次数

    分享 转发
    TOP

    「牛頓力學」、「相對論」、與「量子力學」,

    分別代表着「近代」、「現代」、與「未來」,

    也分別代表着三種截然不同的「時間」概念:

    同時適用於所有人事物的「絕對時間」;

    因應觀測者不同而變動的「局部時間」;

    過去、現在、與未來互為影響的「無時間」。

    尤其是最後一個,實在是奧妙得讓人難以認為它是「科學」。

    這讓科學家們不得不承認,早就遺留在「古典時期」的「哲學」還未過時。



    只談論最後一個關於「量子力學」的「時間」概念,

    如果過去、現在、與未來都分別存在的話,它又何以稱為「無」?

    因為這種時間的存在及運作方式,違反了我們對「時間」既有的「常識」。

    以往我們認為,「時空」總是「絕對」的:

    一個物體在同一個時間點,就只會出現在其中某一個地方。

    但「量子力學」告訴我們,構成物體的最基本粒子,

    如果鎖定只留意其中一顆,它可以在同一個時間點,出現在多於一個不同的地方。

    也能夠自由地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往來,甚至改變已經發生過的事情。



    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就絕對不可能再被改變,這是我們對時間的「常識」之一。

    但「量子力學」裡的「時間」卻不是這樣,粒子的行動並不受「時間」所束縛。

    所以,除非為「時間」創建一個全新的觀念,符合另一套能被驗證的「常識」。

    否則舊的「時間」因不再適用,在「量子力學」裡,甚至可被視為「不存在」。

    如以粒子的視點去思考,當過去或未來都可以隨意往返,它們實質就等同現在。

    所以這種過去或未來都只是象徵性的,而非實在的概念,也是「無時間」的意義。



    如果「時間」在本質上並不存在,那為何在我們的世界上,它「看起來」是存在的?

    或許人們依舊忘記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儘管觀測者如何努力去嘗試保持「客觀」,

    「主觀」都是我們不可以拋棄的特性之一,而它必然對我們的觀測造成若干影響。



    「意識」總會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也是所有奧秘的起點。

    是「意識」在發問,而並非「物質」、或整個世界的「法則」在製造問題。

    如果「意識」本身並不存在,一切問題也會變得毫無意義。

    沒有「意識」的世界,亦沒有誰會在乎「時間」是否存在。
    最后编辑kameu03 最后编辑于 2016-12-15 05:15:44
    TOP

    https://www.douban.com/note/266349730/

    突然联想到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算是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吧。
    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同类
    阿踩酱送的马桶盖子一枚,jiangjiang~『ㄇ』
    TOP

    >>>中国成单身大国 超36%单身女性选择不婚  馒头有限公司
    >>>铁笼沉尸主犯死刑  馒头厂
    >>>中关村二小回应上海  馒头公司
    >>>中菲武器合同  馒头定做
    >>>琥珀中发现恐龙  馒头厂家
    >>>吴克群失聪  北京馒头厂
    >>>辣条包装似避孕套  北京馒头
    >>>老鼠在冷柜吃肉  馒头定制
    >>>保安娶美国大学生  馒头公司
    >>>手术后13天死亡  北京馒头厂家
    >>>
    >>>网曝杨坤夜会美女  定做馒头
    >>>小区门口遭人围殴  定制馒头
    >>>柳岩空降蓝翔技校  馒头订制
    >>>偷后视镜微信要钱礼品  馒头定制
    >>>闺蜜出轨其丈夫  馒头工厂
    >>>六小龄童名遭抢注  馒头订做
    >>>700元买同事行踪  馒头生产厂
    >>>
    >>>带妻治癌不求人  订做馒头
    >>>慰安妇画册首发  馒头厂家定做
    >>>男婴母亲怀里被抢  馒头定制厂家
    >>>
    >>>陈紫函西班牙大婚  馒头定做厂家
    >>>费玉清大跳伦巴  馒头定做厂
    >>>中国入世15年  馒头厂家定制
    >>>整容欲成刘亦菲  馒头加工厂
    >>>面包车被追尾爆炸  馒头加工
    >>>出门买菜家被拆平  馒头生产厂家
    >>>张敏首开微博  北京馒头工厂
    >>>女子租灵堂诈死  北京馒头定制
    >>>小区门口遭人围殴  北京馒头定做
    >>>王健林谈接班人  OEM馒头
    >>>王健林谈接班人  礼品馒头定做
    >>>王健林谈接班人  方振馒头


    身為小小的廣告商,也這麼關心國家大小事務。
    不跟你訂製幾箱饅頭,我的良心也過意不去!

    順便,饅頭最近還有在用什麼通訊軟件不?
    最近跟老公吵架了,正在到處找機會紅杏出牆。
    最后编辑kameu03 最后编辑于 2016-12-16 14:52:25
    2

    评分次数

      TOP

      哎我真是醉了,这破论坛连某前超管都开始来发小广告了,药丸!

      我一直用QQ呢,还是原来那个号,欢迎红杏出墙。
      另外微信也是跟QQ号绑定的,搜我QQ号应该能搜到我,找我的话那个可能效率高一些,毕竟手机天天抓在手里。
      最后编辑夹鸡馒头 最后编辑于 2016-12-16 14:46:24
      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同类
      阿踩酱送的马桶盖子一枚,jiangjiang~『ㄇ』
      TOP

      順便,饅頭最近還有在用什麼通訊軟件不?
      最近跟老公吵架了,正在到處找機會紅杏出牆。


      我一直用QQ呢,还是原来那个号,欢迎红杏出墙。













      多謝款待。
      1

      评分次数

        TOP

        概念,可分為「實在概念」與「虛構概念」。前者是無論「意識」或「思想」是否存在,都可獨立存在的「條理」,屬客觀性的存在。後者是必須要依附在「意識」或「思想」之上,方可以繼續存在的「假象」,屬於主觀性的存在。

        如果要舉一些例子的話,有關於「數學」的概念是屬於「實在概念」,而有關於「顏色」的概念是屬於「虛構概念」。

        當一個人看到眼前有2塊石頭的時候,如果你問他眼前有多少磈石頭,他就會回答:「眼前是有2塊石頭。」不是1塊、3磈、或其他數量的石頭。而其中有關「2」的這個數字,是實在的、而非虛構的。(有趣的是,除了「2」之外,其餘部分都是虛構的,石頭也是虛構的。)

        而當一隻草泥馬看到眼前有2塊石頭的時候,而你又懂得草泥馬語言、也再問牠眼前有多少磈石頭的時候,牠就會用牠們的語言去回答:「眼前是有2塊石頭 。」不是1塊、3磈、或其他數量的石頭。草泥馬從來都沒有接受過人類的數學教育,所以牠大概看不懂「2」這個符號是什麼,但牠卻能夠理解這個符號背後所表達出來的「概念」。

        這數學概念本身是共通於世事萬物的,不會因為不同的「命名」或「表達」方式而動搖了它的「基礎」。是「2」也好、是「two」也好、是「貳」也好,甚至是人類語言以外的任何描述方式也好,背後所指的本質都是共通的、是實在的。

        而「顏色」卻是另一回事,它是虛構的、是不同存在之間互不相通的概念。同樣是剛才的那一個人,如果你問他眼前的兩磈石頭分別是什麼顏色,他就回答:「一個紅色、另一個藍色。」如果你找另一個人問同一條問題,而他又回答了完全相同的答案,你可能會以為他們所看得見的「景象」都是一樣的,然而實質上卻不是這樣。

        實際上,第一個人所看見的「紅色」和「藍色」,跟第二個人所看見的「紅色」和「藍色」是不相同的。石頭本身並沒有在「變色」,但在不同人的眼裡,所看得出來的顏色,卻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有趣的是,所有人都不可能在看見「自己看得見的顏色長怎樣」之後,再去嘗試看看「其他人看得見的顏色長怎樣」,以致兩者的差異是難以被感知的,而需要想像力去填補這種空缺。

        假如說,有一個「完全色盲」的人,卻從來沒有被醫生診斷出來,以致所有人、以及他自己都以為自己是「正常」的話。你抓住這一個人去看看剛才的那兩磈石頭,他就有可能回答:「一個紅色、另一個藍色。」他眼裡實際看得見的紅色和藍色,對你來說可能是不同程度、有所差別的灰色,如果你「看得見的話」。甚至乎,如果其他人「看得見的話」,大概會指住這個人來大罵:「你根本不懂什麼是紅色和藍色!」只因為他們以為自己懂。

        不,他們「看不見」,所以這個人才能夠一直以「正常」自居,而所有人對他的回答:「一個紅色、另一個藍色。」也沒有感覺得出任何的違和感。但實際上只能看到不同程度灰色的那個人,為什麼會作出這樣的回答呢?因為對他來說,從出生以來,所有他遇見的人都指着第一種灰色說成是紅色、而指着第二種灰色說成是藍色。

        其實,其他「正常」的人,又跟這個「色盲」的人有什麼分別?都因為自己遇見的所有人,把第一種紅色說成是紅色,把第二種藍色說成是藍色。而誰也無法察覺到自己所看見的顏色,跟別人看見的原來是有所不同的。倒不如說,越是看起來有可能不同的概念,硬是把它說成是一樣的話,反而更加使「正常」人們得以安心。是誰在那邊標奇立異?歡迎進入「瘋狂」與「病患」的行列。

        對人類來說,只有可見光的那些部分能夠納入顏色裡面。而能夠看見紅外線、甚至紫外線的那些生物,對牠們來說,整個世界大概充斥着非常「怪異」的顏色了吧。

        假如說,這個世界可以分為「生物」與「死物」兩大類別的話,全部「生物」都已經死去的世界,沒有「視覺」存在的世界,「顏色」就是不存在的。但「數學」無論是否有被計算,它都不會因為「生物」的消失、而跟着一起消失。「實在概念」與「虛構概念」的根本性差異,就是這樣被體現出來。

        當絕大部分的哲學家在談論「真理」的時候,如果他們並非「唯心主義陣營」的話,他們一般是在談論屬於「實在概念」的真理。而並非把真理歸類在「虛構概念」裡,繼而再作進一步討論。哲學家們的這一種傾向,表達了他們認為真理是適用於所有人、以及世事萬物的一種客觀性準則。而且總是有一部分人,把「真理」是屬於「實在概念」的這種說法,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去「說明」及「實證」出來。
        最后编辑kameu03 最后编辑于 2017-04-04 17:56:32
        TOP

        想起了最近刚上的一部电影《降临》里面的一些思想。也许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认知世界的方式都与我们有本质的不同。
        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同类
        阿踩酱送的马桶盖子一枚,jiangjiang~『ㄇ』
        TOP

        必然與偶然

        「沒有必然,只有偶然。」

        「所以說……」

        「沒有沒有必然,只有沒有偶然。」

        「先生你也懂必然與偶然?」

        「我只是……略懂。」



        如果龜兔賽跑

        「如果兔子沒有睡覺,烏龜可會贏?」

        「如果烏龜沒有贏,龜兔可會賽跑?」

        「如果結果沒有後果,後果可會追問如果?」

        「如果不再追問如果,後果可會成為結果?」

        「所以你到底他媽的在說什麼?」

        「我在說如果。」



        金木水火土

        「金木水火土。」

        「你是哪條草?」

        「兩儀生四象。」

        「超市有賣棗?」
        最后编辑kameu03 最后编辑于 2017-04-29 08:56:10
        TOP

        關於「可能性」的邏輯謬誤

        一個銀子硬幣,有正面和反面,通常在正反面印有不同圖案以作識別。

        如果我們把它拋到半空,再讓它自由落下,我們預期它的其中一面會朝上。

        它有正面朝上的可能,也有反面朝上的可能,這兩種情況被簡稱為兩種「可能性」。

        正面和反面分別朝上的「機率」是什麼?假設硬幣不會卡住在正中間,正反面都不是。

        是都分別為50%嗎?因為結果只有兩種,而一分為二是最為直觀的答案。

        而這種最為直觀的想法,正正就是有關於「可能性」的最常見邏輯謬誤。



        「可能性」跟「機率」本身並沒有直接的聯繫,它們本身是互不關聯的。

        「只有兩種可能出現的結果」並不會導致「分別出現兩種結果的機率為50%」這回事。

        比如說,結果只有A或B,出現A的機率為30%,而出現B的機率為70%。

        無論那些有關於機率的百分比如何變動,都不影響結果就只有A或B這一回事。

        所以,從「結果只有兩種」推論出「分別朝上的機率為50%」時,就犯了邏輯謬誤。

        實際上,是有這個「分別為50%」的可能,但其可能性遠比「不是剛好50%」要低很多。

        這個「50%」的數字之所以存在,純粹是為了滿足或填補我們的「無知」所產生的不安。

        它是不是「真的」並不重要,而是它這個數字存在本身已經達到了它的「存在目的」。



        比如說,如果不拿「拋硬幣」做例子,而是用「投籃球進籃」做例。

        「投籃球進籃」同樣也是兩種可能性,一是「投中籃」,二是「投不中籃」。

        人們這次又會認為兩者的可能性都分別是50%嗎?

        老實說,同樣也是會有不仔細思考過,就立即回答50%的人存在。

        但可以肯定,這次回答50%的人,會比起上一次用「拋硬幣」做例子時少很多。

        因為「投籃球」的可控制程度比起「拋硬幣」高出很多,存在技術因素來影響結果。

        我們可以預期,一個職業籃球選手,投中籃的機率會比起一般人高。

        但這世界上,至少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種稱為「職業拋硬幣選手」的東西。

        如果我們假設,未來人類的科技進步神速,能夠基因改造自己有上百倍的運動神經。

        到時候,「拋硬幣」能跟現在的「投中籃」一樣變得「更可控制」的話,

        在「拋硬幣」的例子裡,不經思索就回答50%的人又會變得更少。

        這反映了,我們所犯的邏輯謬誤,往往是因為我們自己的「無知」所致。



        為什麼要談論「可能性,以及有關於可能性的邏輯謬誤」這兩回事?

        因為最近在研究「時間旅行」這話題的時候,發現不能避開不談它。

        「時間旅行」的話題,經常導致各種「可能性」之間互相衝突,而其中有些屬謬誤。

        (有關於「量子力學」裡,粒子的運動模式,其實跟「拋硬幣」這例子很相似。)

        要搞清楚有關於「時間旅行」的各種可能及謬誤,首先就要搞清楚「可能性」這回事。

        而原本我是把「時間旅行」當成一個物理學議題,期待一些理性及容易看懂的文字。

        卻又因為扯上了「可能性」這回事,而不得不把討論往哲學的方向發展。

        所以,以下文字已經沒有任何實用意義,它不會導向任何可用結論。



        「可能性」,它不是一種實在的東西,它是一個「概念」。

        而「概念」,它本身又不是實在的,它是意識的伸延,而非物質的。

        「不實在」,與「不存在」又是有分別的,雖然談這個又會扯得更遠。

        「不實在」裡面的「實」,是一種「描述」、「分類」或「狀態」。

        這裡要談的不是文字的「定義」,那是完全沒有意義的,語言本身無法定性。

        我在談論的是「自己的用法」,指的是我為什麼、或如何去運用這一個字詞。



        「存在與否」作為最大原點、或一個集合,可再細分為「存在」與「不存在」。

        而「存在」可再細分為「實在」與「虛在」;

        「不存在」則可再細分為「不實在」與「不虛在」。

        而「實」和「虛」的分類是「使用者」自己去決定的。



        例如說,把物質類別歸類進「實」,把精神類別歸類進「虛」。

        我們不會說,因為精神不如物質「實在」,所以它是「不存在」。

        它「虛幻地存在」,沒有物質般「直觀」,這是「虛在」的含意。

        某程度上它更接近一種「信仰」,而大部分人都只是下意識或無意識地選擇相信。

        因為它無法被「證實」或「證偽」,而只能選擇「相信」或「不相信」。

        而且,不相信精神或意識存在的人,雖然罕見,也確實存在。



        物質,其實也是一樣的,「直觀」本身並不意味「可證」,它的存在也是基於信仰。

        又或者說,人只能夠在「物質系統」裡互相證明不同物質,而沒有證明整個系統的方法。

        所以,不選擇懷疑「精神」,而反過來懷疑「物質」的想法,也是一種哲學立場。



        回到有關於「可能性」的話題,當把它應用在「時間旅行」上時,它是屬於一種「虛在」。

        一個硬幣有拋出正面或反面的兩種可能性時,就出現了兩種可能的未來,兩種虛在。

        因為「理論上」可能存在的未來多於一個,所以那是「多重宇宙假說」得於存在的基礎。

        但在時間完全封閉的單一線性世界裡,「時間旅行」本身並不可行,它是封閉的定義的一部分。

        但有關於「可能性」,則仍然可以有兩種見解,而且兩種都無法被「證實」或「證偽」。

        第一種見解,「可能性」本身並不存在,未來會發生的,100%會發生,無法被改變。

        第二種見解,「可能性」本身存在,過去已發生的無法改變,但未來的發展仍然有改變的可能。

        到頭來,任何有關於「時間旅行」的討論,最終都會被收縮回到哲學議題的「信仰」上。



        p.s. 為什麼我想討論「時間旅行」,因為我在思考如何描寫一隻手機遊戲的故事劇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