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2007.1.2更新]遥思孔门当年[大坑]
第一章 少年孔子
在序幕里,我们讲到孔子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出生于鲁国的昌平乡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也就是他老爸叔梁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这叔梁纥虽然是身强力壮、勇猛无比,但偏偏他跟自己的老婆施氏却接连生了九个女儿,没有一个带把的。倒是跟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孟皮。可惜孟皮的脚有毛病,干不了活,没法支撑起家业来。这叔梁纥想必是懊恼得很:孩子虽然多,却没有一个能当顶梁柱的,他要是一蹬腿走了,谁来支撑起这个家?谁来延续老孔家的香火?这孟皮虽是男子,但是妾生的,是庶出不是嫡出的,身份上还是差了一个档次,而且腿还有毛病,难堪重用啊。 [按:在古时候,只有正妻生的才是嫡出,是正统的,身份最高贵;妾生的那是庶出,身份要低很多。] 怎么办呢?叔梁纥想来想去,决定还是再娶个老婆吧,于是便向一家颜氏的人家求婚。颜氏有三个女儿,虽然叔梁纥当时的年纪已经相当大了,但他还是把最小的一个名叫征在的女儿许配给了叔梁纥。叔梁纥当然很高兴,也不顾老夫少妻的,就把颜征在娶回了家。
颜征在嫁到了老孔家,心里却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虽说自己的丈夫好歹也不是个无名小卒,勇武之名也是远近皆知,但她心里明白啊,叔梁纥娶她,主要还是寄希望于她能够给自己生个大胖小子,好延续老孔家的香火,发扬老孔家的门楣。不过一方面因为叔梁纥的年纪毕竟大了,另一方面叔梁纥的前妻施氏接连生了九个女儿,这无疑也会给颜征在造成很大的压力,于是颜征在便常常跑到城郊的尼丘山去祷告,祈求上天千万赐给他一个儿子。
颜征在这个小小的心愿终于是实现了,怀胎十月,生下的果然是个大胖小子。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这小子的模样生得不好看,头顶中间凹下去一块。叔梁纥老来得子,大概是不会因为这点点相貌问题而老大不高兴的,他笑哈哈地说,看这孩子这模样,干脆叫孔丘吧。丘的原义便是四周高而中间底的地貌。因为孔子哥哥孟皮的字是伯尼,所以后来孔子的字就叫仲尼。“伯仲叔季”是古人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这“仲尼”的“仲”字就说明孔子前面还是有个哥哥的,虽然哥哥是庶出。
可是好日子不长,孔子出生后不久,叔梁纥就死了。[按:据《孔子家语》是在孔子三岁时候的事。] 孔子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里。很难说这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我总疑心,如果叔梁纥没那么早死的话,大概孔子也很有可能会跟父亲一样偏向于勇武这方面的,毕竟他老哥孟皮腿不好,没法习武,叔梁纥很可能会让孔子继承自己的一身武力。不过历史无法假设,总之叔梁纥很早就死掉了,葬在防山,离陬邑有段距离。
老孔家虽然失去了顶梁柱,家境一下子紧张起来,不过毕竟还是一个有些名望的士族之家,暂时也不至于过不下去。当时的士族想要入仕,都总要懂得一些礼乐射御,有些本事了,才能去谋个好些的差事,而鲁国是当时的文化之邦,对于礼乐就更加重视了。所以孔子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常常把家里的祭祀礼器拿出来玩,有模有样地学着大人们施行礼乐。
这里插一段背景介绍。大家都知道鲁国是周公的封国,武王灭商后,将周公封于曲阜,不过由于周公要留在国都辅政,所以没法去鲁国。后来他就把鲁国直接托付给了自己的儿子伯禽,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说:“儿啊。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在整个天下来说,也不算是个卑贱的人了。但是我洗一次头就要停下来用手捉起头发三次,吃一顿饭就要把刚送到嘴里的东西吐出来三次,好在第一时间去接待来访的贤能之士。就算是这样子,我还战战兢兢地恐怕错失了人才。你到鲁国去,一定要记得,千万不能因为自己是个国君就骄奢无度,待人傲慢。”伯禽答应了一声,便奔赴鲁国上任去了。
过了三年,伯禽回到周朝的国都,向当时摄行政事的周公述职。周公问道:“为什么来得那么晚?”伯禽回答道: “我在鲁国根据周礼,移风易俗,以便使百姓的言行礼仪符合我大周的礼俗,花了三年时间才有所成绩,所以来得晚了。”周公想到了姜太公吕望,他去齐国才五个月就回来述职了。周公问他:“你怎么来得那么快?”姜太公回答说:“我简化了君臣的礼仪,又顺从当地的风俗,所以没遇到多少难事,当然来得早了。”周公叹了口气:“唉,恐怕鲁国后世要向齐国称臣了。为政从简,平易近人,顺从百姓风俗的,必定会得到百姓的拥戴和喜爱啊。”这段记载虽然出自史记,不过我总有点疑心最后一句话实在是后人添上去的。
不过,从伯禽在鲁国的施政,我们就可以看到,鲁国从一开始,其文化制度和风俗就跟周朝保持了相当大的一致性。后来周公死后,成王记念周公的功劳和恩德,又特许鲁国可以行天子才能行的郊祭之礼。所以在诸侯当中,只有鲁国才继承了天子的礼乐。后来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周朝的许多礼乐典籍都散失了。进入东周后,周天子的势力又一直式微,所以同享有天子礼乐的鲁国,很自然地成为了当时的文化之邦。鲁昭公二年,孔子11岁的时候,晋国大夫韩宣子来到鲁国,他参观了鲁国的文献室后,不由地赞叹道:“周礼尽在鲁国啊。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仁德和周朝之所以能称王的原因啊!”
所以鲁国这种重视礼乐的文化氛围,肯定深深影响了小孔子。在家里只有一个寡母,而自己又是家里唯一的希望的情况下,孔子从小就娴习进仕所必须的六艺也是很自然的事。不过这时候的孔子对于学习的目的还不是很明确,就像我们刚开始上学的时候似的,要么是父母让自己上的,要么觉得很好奇,自己也向往上学,但是为什么要上学,上学又是为了什么,却不是很明白的。直到大概15岁左右的时候,孔子才慢慢开始有了自己学习的目标,树立了自己所要追求的理想。所以孔子后来回忆说“吾十五而有志于学”。这个理想是什么,孔子自己并没有明说,不过我们从他以后毕生的追求中大致也可以猜到,不外乎是通晓立身治国安民的大道,辅佐国君建立一个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之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