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FC欢迎致辞,点击播放
资源、介绍、历史、Q群等新人必读
KeyFC 社区总索引
如果你找到这个笔记本,请把它邮寄给我们的回忆
KeyFC 漂流瓶传递活动 Since 2011
 

历史:粽子是怎么来的(转)

[ 2735 查看 / 1 回复 ]

沿着历史的脉络,追根溯源,触碰到的却是中华文化的神根。
  ■历史:粽子是怎么来的
  粽子的起源说法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我们的祖先在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熟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
  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用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碱水粽。
  晋代时,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撰写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角黍。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时,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逐渐成为常见的食品,品种日益繁多。唐人姚合的诗中也记载有当时的民俗民风:“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开元天宝遗事》又有这样的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于此戏。”说明在古代,宫廷和民间在端午之时都食用粽子。
  宋代粽子的品种更加丰富,苏东坡在《端午帖子词》咏道:“不独盘中见芦橘,时于粽里得杨梅。”咏的是果脯粽。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其将簪艾一枝”佳句,则描写艾叶浸米裹成艾香粽子。“冰团水浸砂糖裹,透明解黍菘儿和”,描写的是凉粽子。这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到了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朝弘治年间,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采用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乾隆年间,林兰痴《邗上三百吟》中讲到了“火腿粽子”。著名学者袁枚曾在《随园食单》第五节中记载:“扬州洪府粽子———洪府制粽,取项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箬叶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焖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那时的粽子与我们现在所吃的粽子更接近了。
  到了现代,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
  ■传说:端午节六说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五或端阳节。端,就是开始的意思。按地支顺序推算,一年中的第五月正是午月,而每个月里都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唐朝时,因唐玄宗生于八月五日,为避五字讳,宰相宋憬提议,将端五改成了端午。又因古人常把午时称作阳辰,于是端午又称为端阳。
  端午节和春节、中秋节,可并列为华夏民族最为盛大的三大节日。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中国的端午节是根据上古时代中国各民族中不同的习惯、宗教、传说而混合起来的一个统一节日。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过节的方式虽大同小异,八方含义有的时候却相差甚远。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中国过端午节的民族除汉族外,还有藏、蒙古、彝族等,几乎中国各民族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来历,可谓源由八方,当今流行的看法还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也是最流行的说法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始记端午投粽纪念屈原之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绿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第二种,认为端午节为古代吴越族人举行图腾拜祭的一个仪式日。吴越人总认为自己是蛟龙的后代,拜祭蛟龙方可显示出对其敬重及诚挚,并可求得其保护。于是,此种仪式便渐演成习,以致成为节日。
  第三种,认为端午节本是为纪念春秋名将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夫差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的。
  第四种,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勾践。据《事物原始》一书记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春秋末年,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成为俘虏。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三年。回到越国,定于五月初五开始重新操练水兵。经过十年艰苦奋斗,终于报仇雪耻,灭了吴国。为了永记胜利,人们便在五月初五划船竞渡,后遂成节日,也就有了南方赛龙舟的传统习俗。
  第五种,认为是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介子推在晋公子重耳逃亡他国时,曾割股事君,保全了重耳的性命。重耳复国,立为晋公,介子推却隐居深山,屡招不出。重耳企图用放火烧山的方法逼他下山,不料介子推却抱木烧死。重耳痛哭流涕,难过不已,于是下令全国,每逢介子推的忌日五月五日一律吃冷食,不得举火。因此,端午节又称寒食节。
  第六种,认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习俗:端午吃粽
  端午节有五大习俗。吃粽子是众人皆知的。此一说源于投粽子入水,喂饱蛟龙,以免吞食屈原遗体;另一说是投给屈原吃,所以有做筒粽时“以彩丝缠之”,这样蛟龙就不敢争食一说。另外,投粽子入水也是祭奠先祖,寄托哀思的意思。
  赛龙舟也是端午盛事之一。江南水乡,各地民间每逢端午,普遍组织划龙舟的竞技活动。赛龙舟的缘由,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起源于古代百越族的图腾祭。百越族崇拜龙,在祭祀时比赛龙舟,乃是对龙的一种期盼。另一种认为划龙舟是去拯救屈原的。
  在我们嘉兴,古时每到端午节,南湖里总要举行龙舟竞渡的盛会。《秀水县志》、《烟雨楼史话》、《古禾杂识》中记载了当时南湖龙舟竞渡的盛况,在清朝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达到了鼎盛时期。1765年,乾隆弘历第四次南巡,重游烟雨楼,龙舟竞渡又掀起高潮。当时的著名诗人马学乾、吴锡麟在烟雨楼上目睹竞渡盛况后,分别赋《烟雨楼观竞渡诗》、《五日南湖观竞渡诗》。
  饮雄黄酒,在端午节这天,许多地区中国人有共同的以下习俗:这天,人们要吃雄黄酒,在家中的角落处要洒雄黄粉末,或者大人要用雄黄酒在孩子的脸上和身上涂抹,目的是驱逐病菌蠹虫等病害,和现在的公共集体环境进行消毒的目的是一样的。
  沐浴,端午节这天又叫做“蓄兰沐浴节日”,就是要家庭成员使用一些中草药熬水,去给孩子和大人洗澡,以消灭身上的病菌,长此以往,一些地区还因此产生了专业的“洗儿”业务,就是专门给小孩子洗药浴,类似于现在医院中的药物蒸疗法;端午节,同时还是大众集体和家庭进行卫生大扫除的日子。
  悬艾和菖蒲,在民间,一直有“端午节期间,百草为药”的说法,许多家庭要在家庭内外挂菖蒲、香艾、大蒜,还要将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药大蒜让孩子随身带着。同时,端午节期间,医家和商家还用各种有驱除蠹虫和病菌作用的芬芳草药、名贵中药等配制成很好看的香囊、香扇,到市场上叫卖,这种配制有名贵中草药的香囊和香扇,是很时兴的物品,又有消毒卫生和醒脑清神的养生功能,又是很逗妇女儿童喜爱的装饰品。所以,端午节又是孩子和妇女打扮得最美丽的日子,又称女儿节、娃娃节。中国现今各地医药、商业、民族妇女儿童行业中现在都还存留有这种买卖香囊、香扇、熏香等习惯,这都是上古端午节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
  另外,我国各民族过端午节又有各自的风俗,如满族的拜天、击球;朝鲜族的荡秋千、踏跳板等。
  纵观中华粽子文化,从3000年前,一路走来,并被不断赋予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粽子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食品。
  ■传承:粽子文化的神髓
  从端午与屈原的传说可见,中华粽文化的神髓便是爱国。从端午节的不同由来可知,与端午习俗相附会的传说并不是只有屈原之死一个,这说明无论是介子推、曹娥,还是越王勾践,他们的传说与端午习俗发生联系都并非出自偶然,因为他们身上各有我们民族所看重和景仰的品质。但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其他人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屈原的传说与端午习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因为屈原的品质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节分端午自谁言,万言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一代名士,千古忠魂,他对民族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一直激励着华夏儿女。

(摘自南湖晚报)


其实是想顺便做个广告
点击查看
分享 转发
像喜剧一样。
TOP

回复:历史:粽子是怎么来的(转)

北京粽子
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广东粽子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品种较多,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以及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冬菇、绿豆等调配为馅的什锦粽,风味更佳。

  四川粽子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其口味当然独特,故成为四川千古流传的名点小吃之一。其制法是先把糯米、红豆浸泡5至6小时,将水倒出,放入椒粉、川盐、味精和少许腊肉,用粽子叶包成约60克一个的四角粽。煮熟后食之,香辣适口,风味独特。

  苏州粽子
苏州粽子是呈长而细的四角形,有鲜肉、枣泥、豆沙、猪油夹沙等品种,具有配料讲究、制作精细等特色。如猪油夹沙粽子,选用上等红小豆,煮熟后去皮滤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适量的油脂制成馅,裹扎时馅里还夹有一块肥肉,煮熟后晶亮甜美,油润清香。

  嘉兴粽子
浙江嘉兴粽子历史悠久闻名华夏,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鸡肉粽等品种。嘉兴粽子当推"五芳斋"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称。它的粽子从选料、制作到烹煮都有独到之处。米要上等白糯米,肉从猪后腿精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鲜美,肥而不腻。许多海内外朋友皆因品尝过嘉兴粽子后,方知浙江嘉兴的地名。

  海南粽子
海南粽子与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芭蕉叶包成方锥形,重约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黄、叉烧肉、腊肉、红烧鸡翅等,热粽剥开,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浓香。香浓淡兼有,味荤素俱备,令食者胃口大开。

  汩罗粽子
湖南汩罗传说是粽子发源地,汩罗粽子历来以品种多、制作精巧而著称于世。国际龙舟节期间共推出传统和新开发的粽子数十种,并采用外形精美的真空塑料包装和罐头包装,无菌卫生,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闽南粽子 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三层块头,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作料,香甜嫩滑,油润不腻。闽南话"热"与"烧"同含义,所谓"烧肉粽",就是要趁热而食的粽子,热食则更有风味。

  台湾粽子
带有浓厚的闽南风味,品种甚多,有白米粽、绿豆粽、叉烧粽、八宝粽、烧肉粽。烧肉粽最为流行,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有猪肉、干贝、芋头、蛤干、鸭蛋等,成了终年可见的传统小吃。新竹的"成家肉粽"、彰化的"肉粽"和台南的"再发号肉粽"都很有名气。八宝粽也是代表品种,它选料多样,将猪腿肉、肥膘、栗子(或花生仁)、萝卜干、鱿鱼分别切成丁,锅烧热,先下洋葱末,再加上以上配料及酒、酱油、麻油炒匀,与糯米拌匀后,裹扎蒸熟,香味浓郁。著名歌星邓丽君以一首台语"烧肉粽"的歌曲而大受欢迎,由此可见台湾粽子在台湾饮食文化的地位。

  越南粽子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节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缅甸粽子
缅甸人爱吃粽子,但不是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扑鼻,令人陶醉。

  柬埔寨粽子
柬埔寨的粽子称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叶包裹,而是取一个布袋,将糯米、赤豆、红枣等一层隔一层地塞满布袋,然后扎紧口袋蒸熟。食用时剥去布袋,用刀切着吃。   

  泰国粽子
泰国人包裹的粽子个头小如鸡蛋,因为是用绿色粽叶包裹,所以蒸熟后呈淡绿色,味道十分清香。

  日本粽子
在日本,人们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状也与中国的不同,他们习惯于包锤形粽子。

  朝鲜粽子
朝鲜的粽子被称为“车轮饼”。人们把鲜嫩的艾叶煮后捣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吃时味道可口。

  菲律宾粽子
菲律宾人喜欢包长粽子,风味与中国浙江一带的粽子不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印度尼西亚粽子
印度尼西亚人对粽子馅特别讲究,常用鲜肉末加香菇、葱做粽馅。吃时香滑可口,多吃不腻。

  哥斯达黎加粽子
哥斯达黎加的粽子是用经过特别加工的带粘性的玉米粉为主要原料,配以鸡肉、牛肉、胡萝卜、土豆等,有的还浇上牛肉汁,然后用新鲜的芭蕉叶包成扁方形。

  墨西哥粽子
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习俗,他们把粽子称为“达玛尔”。主料是粗颗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馅,用玉米叶子或香蕉叶子包成,别有风味。

  秘鲁粽子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时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欢庆圣诞节,边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儿也赶回娘家,再尝娘家粽子的风味。
 
像喜剧一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