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FansClub

首页 » - 同人讨论区 - » 文学图书馆 » 【2007.1.2更新]遥思孔门当年[大坑]
露之精灵使 - 2006/12/26 21:29:00
这个题目是一直很想写的,读《论语》的时候很为孔门当年的教学气象所倾倒。于是一直存心想着要写,一方面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跟朋友共享。可是一直拖着没动。
今天发心先写出个序幕来,以后有机会再慢慢填吧 = =

啊,莉莉姆请多指点一下,有什么地方错误的,还烦请指正一下吧。



                      《遥思孔门当年》

        序曲:故事开始前的故事——孔子先世的故事

    孔子是鲁国人,我们都知道他是没落贵族之后,但究竟是从什么贵族没落下来的呢?现在我们就来扒一扒看。

1.商末三贤
    虽说孔子算是鲁国的人,但其先祖却是宋国人。宋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宋国是殷商之后。当年商纣王淫乱无道,而周文王西伯昌修道怀柔,在暗地里扩充自己的实力。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看出国家的危亡之象,于是向纣王进谏,纣王不听,狂妄自大地说道:“我不是真命天子吗?自然有天命在身,那些家伙能够有什么作为!”
    箕子看纣王越来越淫泆,也劝谏他,纣王还是不听。于是有人劝箕子干脆离开纣王,逃走算了。箕子叹气道:“做人臣子的劝谏君王,君王不听从便要离开,这种行为是把君王的恶德恶行昭著于世而换来自己在国民中的好名声啊,我实在不忍心这样做。”可是他又没有其他的办法,也不愿意继续助纣为虐,只好披散着头发假装发疯了,自贬为奴,隐居起来,自个儿一个人鼓着琴,暗自流泪。
    比干看见箕子劝谏纣王不成,自贬为奴,怒了,吼道:“君王有过错,做臣子的不拼死相争,那么那些受苦遭罪的老百姓,他们又有什么罪过!”纣王被比干一顶撞,也怒了,冷哼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看你就是个圣人,那么就把你的心挖出来验证一下吧。”
    微子听说比干被纣王挖了心,当下悲叹道:“父子是有骨肉相连,而君臣之间只是靠义理相维系。父亲有过错,儿子劝谏三次还不听的,就随之而号啕大哭;君主有过错,做臣下的劝谏了三次还不听,那么做臣的义务也算已经尽到了,就可以离开了。”于是微子便逃走了。
    纣王不听劝谏,后来果然被武王灭了国。武王灭商后,寻访到箕子,箕子对武王说了一番治国的大道理,武王深有所感,便封他在朝鲜一地(应该不是现在的朝鲜),不需要他臣服。【按:以上微子、箕子、比干的故事据《史记•宋微子世家》,《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与此略有不同。】
    为了安抚殷商的遗民,武王封纣的儿子武庚和禄父为诸侯,以延续殷商的香火,并派自己的兄弟管叔和蔡叔辅佐他们。这名为辅佐,实际上自然是监视了。武王死后,立成王为周天子,当时成王尚且年少,周公旦便摄行政事,辅佐成王。管叔和蔡叔怀疑周公有意篡位,于是勾结武庚、禄父起兵讨伐周公。周公平定管蔡之乱后,将微子启封于宋,都于睢阳(即今天的商丘),以续殷后。而原先的殷墟故地及定居殷墟的商朝遗民则被分封给了武王的少弟康叔,以防止他们再次作乱,这就是卫国。所以宋、卫都可以算是商朝的遗留。

2.弗父何让位
    到了微子的四代孙——宋湣公的时候,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弗父何,次子鲋祀,但国君位子却传给了弟弟炀公熙。【按:史记里并未明言是什么原因,看到的一个说法是,宋湣公死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尚年幼,有人便推举湣公的弟弟熙继承国君的位子。商朝的故例是立弟立子均可的,宋是商之后,本来倒是也没什么的。宋炀公便答应说,那我就先当国君吧,等哥哥的儿子长大了再把国君的位子还给他。可是后来宋炀公却食言,未把国君的位子还给哥哥的儿子,反而准备立自己的儿子为未来的国君,于是引起了后来的弑君之乱。“炀”并不是一个好谥号,好内远礼、去礼远众、逆天虐民为炀,所以这个故事大概是有根据的。但是一时没找到确切出处,估计可能出自《东周列国志》,但我手头没有这部书,无法查证,所以只用按语附列于此,不入正文。有知道出处的人,请告诉一声吧。】鲋祀想想很不甘心,当时国君的位子一般都是父传子的,这宋国国君的位子本来应该是哥哥或者自己的,现在却让叔叔占了去。越想越气,便找了个机会把宋炀公给宰了,让哥哥来做国君。弗父何很为难,如果做了国君就要追究弟弟的弑君之罪;不追究吧,又等于是和弟弟共犯了弑君之罪,于是辞而不受。鲋祀一看哥哥不愿做,就说:“你不做?好吧,那我自己来做”,这就是宋厉公,而弗父何则做了公卿。这弗父何便是孔子的先祖,自此孔子的家世由诸侯转为了公卿。如果不算殷商亡后,由天子变为诸侯的话,这是孔子先世的家道第一次衰落。不过这次衰落倒是换来了好名声,后来鲁国三桓之一的孟氏,孟僖子临死前,托付手下送自己的两个儿子去跟孔子学习时就说:“孔子是圣人之后,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可以做宋国国君的,却把国君的位子谦让给了自己的弟弟厉公。到了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时,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朝,位高权重却依然十分恭敬,勤俭持国,一点都不倨傲。”

3.孔父嘉之死
    正考父的儿子叫孔父嘉,做了宋国的大司马,因为获得了赐族的恩典,所以他的后世以便以孔氏为其姓氏。【按:赐族之说据钱穆《孔子传》】当时宋宣公在病危之际,也来了个让位于弟,硬要把国君的位子传给自己的弟弟穆公和。穆公和推辞了三次之后,也就接受了国君的位子。这国君做了九年之后,宋穆公也快不行了,他把大司马孔父嘉叫到跟前,托付他说:“前任国君宣公不立太子与夷为国君而立了我,这个恩情我不敢忘。我死了之后,一定要立与夷为国君啊。”孔父嘉不同意,他说群臣都愿意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为国君。宋穆公动情地说:“别立冯,我不可以负我的哥哥啊!”为了不让公子冯对与夷构成威胁,宋穆公还故意把公子冯调到了郑国去。宋穆公死后,孔父嘉便扶助宋殇公与夷就任国君。到了殇公九年,一次孔父嘉的妻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了太宰华督,华督见她容貌秀丽,看得两眼都直了。为了得到孔父嘉的妻子,华督故意散布谣言,说殇公即位十年,大大小小的战争就有十一次,百姓不堪其苦,这都是大司马孔父嘉造成的,为了百姓的安宁,我华督发誓要杀了孔父嘉。果然,殇公十年,华督攻杀了孔父嘉,强娶了孔父嘉的妻子。宋殇公得到消息,大怒,要将华督治罪,华督便趁势把宋殇公也杀了,从郑国迎回公子冯,立为国君,是为宋庄公。
孔父嘉的子孙被迫逃到了鲁国,其曾孙孔防叔做了鲁国东防的大夫。这是孔子先世家道的第二次衰落,不仅丢失了公卿之位,而且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鲁国给人当差。

4.勇猛过人叔梁纥
    孔防叔的孙子叫叔梁纥,是陬邑的大夫,这叔梁纥就是孔子的老爸,生得五大三粗,孔武有力,以勇武名世。他的最经典的一个战例便是逼阳城之战。当时国际间的主要形势是晋楚争霸,鲁襄公十年,晋国为了进一步拉拢亲晋的宋国,想攻下逼阳城送给宋国的贤臣向戌作他的私邑,于是纠集了依附于他的鲁宋陈卫等诸侯国一起去攻打逼阳城。逼阳城的城门有两道,一道是悬门,悬吊开启,是暗门;一道是正常的城门,推拉开合。逼阳守军故意打开正常的城门,引诱诸侯联军进城。等诸侯大军进入一半的时候,逼阳守军突然放下了悬门。眼看着诸侯联军的队伍就要被拦腰截断了,这叔梁纥见状,大喝一声,奔上前去,一把举起了厚重的悬门,使得陷入敌城的部队安然无恙地撤了出来。其力大勇武如此。【按:这次战役当中,鲁国的另一个勇士秦堇父的事迹也值得一提。在攻城战中,逼阳城的守军故意从城墙上挂了一条布下来,秦堇父看见,二话没说就抓住布条爬了上去,逼阳守军等他快爬上城墙了,便砍断布条,秦堇父当然就摔了下去。于是,逼阳守军再次把布条挂了下去。秦堇父醒来后见敌人又挂下了布条,便又爬了上去,然后又摔了下来,这样折腾了三次之后,逼阳守军服了他了,向他道歉致敬。秦堇父于是得意洋洋地戴着那断布条在军前巡视了三天。】叔梁纥有史可查的另一场战斗发生在鲁襄公十七年,齐国侵犯鲁国北部边境,把臧纥围困在了防城。鲁国派军队去接应臧纥,到了离防城不远的旅松驻扎下来。叔梁纥和臧畴、臧贾带领三百兵士,趁夜突出重围,把臧纥安全护送到旅松,又赶回防城驻守。

5.孔子之生
    不知是不是得到了叔梁纥的遗传,孔子也长得人高马大的。史记上说,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按:具体换算到现在的度量衡,大致看到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1米93左右,另一种说法认为是2米1左右。】,别人都叫他“长人”,相貌大约也不是很好看。很多人一想到孔子,往往下意识地就觉得孔子只是一个文弱书生而已,其实不然,儒的六艺当中就有御和射,而孔子得到勇猛的老爸的遗传,也绝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之人。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尼丘。【按:也有说法认为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其后5年,即鲁襄公二十七年,由宋国的向戌主持发起的弭兵之会在宋举行,自此绵延数十载的晋楚争霸终于告一段落,中原各诸侯国之间有了大约四五十年的和平时期,春秋史从此进入了晚期,各诸侯国内部公卿擅权的情形愈来愈严重,国君的大权被侵夺,这个历史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出生后不久,叔梁纥便死了,失去了顶梁柱的孔家愈发没落了,如若不是孔子的出世,也许过不了多久,这个原本是王侯的家族也就会像其他许多曾辉煌一时的公侯将相之族一样,慢慢地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然而孔子依靠着自己的努力,最终使得孔家超越了一切历代的帝王将相,绵延流传了数千年而不衰。

序曲 完

【本章主要参考资料:
1.《史记•宋微子世家》、《史记•孔子世家》、《史记•卫康叔世家》
2.《左传•襄公十年》、《左传•襄公十七年》、《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左传•昭公七年》
3.钱穆《孔子传》
4.张荫麟《中国史纲》
5.童书业《春秋史》】
忧郁の丸子 - 2006/12/30 11:37:00
这篇富含知识的文章(小说???)我很喜欢,学到了很多,非常期待下一篇。

P.S.本来计划今年多读些史书的,可一年都要过去了,却一本都没怎么碰。改成研究《道德经》了 -v-b
露之精灵使 - 2007/1/2 15:36:00
第一章 少年孔子
  
  在序幕里,我们讲到孔子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出生于鲁国的昌平乡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也就是他老爸叔梁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这叔梁纥虽然是身强力壮、勇猛无比,但偏偏他跟自己的老婆施氏却接连生了九个女儿,没有一个带把的。倒是跟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孟皮。可惜孟皮的脚有毛病,干不了活,没法支撑起家业来。这叔梁纥想必是懊恼得很:孩子虽然多,却没有一个能当顶梁柱的,他要是一蹬腿走了,谁来支撑起这个家?谁来延续老孔家的香火?这孟皮虽是男子,但是妾生的,是庶出不是嫡出的,身份上还是差了一个档次,而且腿还有毛病,难堪重用啊。 [按:在古时候,只有正妻生的才是嫡出,是正统的,身份最高贵;妾生的那是庶出,身份要低很多。] 怎么办呢?叔梁纥想来想去,决定还是再娶个老婆吧,于是便向一家颜氏的人家求婚。颜氏有三个女儿,虽然叔梁纥当时的年纪已经相当大了,但他还是把最小的一个名叫征在的女儿许配给了叔梁纥。叔梁纥当然很高兴,也不顾老夫少妻的,就把颜征在娶回了家。
  颜征在嫁到了老孔家,心里却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虽说自己的丈夫好歹也不是个无名小卒,勇武之名也是远近皆知,但她心里明白啊,叔梁纥娶她,主要还是寄希望于她能够给自己生个大胖小子,好延续老孔家的香火,发扬老孔家的门楣。不过一方面因为叔梁纥的年纪毕竟大了,另一方面叔梁纥的前妻施氏接连生了九个女儿,这无疑也会给颜征在造成很大的压力,于是颜征在便常常跑到城郊的尼丘山去祷告,祈求上天千万赐给他一个儿子。
  颜征在这个小小的心愿终于是实现了,怀胎十月,生下的果然是个大胖小子。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这小子的模样生得不好看,头顶中间凹下去一块。叔梁纥老来得子,大概是不会因为这点点相貌问题而老大不高兴的,他笑哈哈地说,看这孩子这模样,干脆叫孔丘吧。丘的原义便是四周高而中间底的地貌。因为孔子哥哥孟皮的字是伯尼,所以后来孔子的字就叫仲尼。“伯仲叔季”是古人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这“仲尼”的“仲”字就说明孔子前面还是有个哥哥的,虽然哥哥是庶出。
  可是好日子不长,孔子出生后不久,叔梁纥就死了。[按:据《孔子家语》是在孔子三岁时候的事。] 孔子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里。很难说这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我总疑心,如果叔梁纥没那么早死的话,大概孔子也很有可能会跟父亲一样偏向于勇武这方面的,毕竟他老哥孟皮腿不好,没法习武,叔梁纥很可能会让孔子继承自己的一身武力。不过历史无法假设,总之叔梁纥很早就死掉了,葬在防山,离陬邑有段距离。
  老孔家虽然失去了顶梁柱,家境一下子紧张起来,不过毕竟还是一个有些名望的士族之家,暂时也不至于过不下去。当时的士族想要入仕,都总要懂得一些礼乐射御,有些本事了,才能去谋个好些的差事,而鲁国是当时的文化之邦,对于礼乐就更加重视了。所以孔子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常常把家里的祭祀礼器拿出来玩,有模有样地学着大人们施行礼乐。
  这里插一段背景介绍。大家都知道鲁国是周公的封国,武王灭商后,将周公封于曲阜,不过由于周公要留在国都辅政,所以没法去鲁国。后来他就把鲁国直接托付给了自己的儿子伯禽,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说:“儿啊。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在整个天下来说,也不算是个卑贱的人了。但是我洗一次头就要停下来用手捉起头发三次,吃一顿饭就要把刚送到嘴里的东西吐出来三次,好在第一时间去接待来访的贤能之士。就算是这样子,我还战战兢兢地恐怕错失了人才。你到鲁国去,一定要记得,千万不能因为自己是个国君就骄奢无度,待人傲慢。”伯禽答应了一声,便奔赴鲁国上任去了。
  过了三年,伯禽回到周朝的国都,向当时摄行政事的周公述职。周公问道:“为什么来得那么晚?”伯禽回答道: “我在鲁国根据周礼,移风易俗,以便使百姓的言行礼仪符合我大周的礼俗,花了三年时间才有所成绩,所以来得晚了。”周公想到了姜太公吕望,他去齐国才五个月就回来述职了。周公问他:“你怎么来得那么快?”姜太公回答说:“我简化了君臣的礼仪,又顺从当地的风俗,所以没遇到多少难事,当然来得早了。”周公叹了口气:“唉,恐怕鲁国后世要向齐国称臣了。为政从简,平易近人,顺从百姓风俗的,必定会得到百姓的拥戴和喜爱啊。”这段记载虽然出自史记,不过我总有点疑心最后一句话实在是后人添上去的。
  不过,从伯禽在鲁国的施政,我们就可以看到,鲁国从一开始,其文化制度和风俗就跟周朝保持了相当大的一致性。后来周公死后,成王记念周公的功劳和恩德,又特许鲁国可以行天子才能行的郊祭之礼。所以在诸侯当中,只有鲁国才继承了天子的礼乐。后来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周朝的许多礼乐典籍都散失了。进入东周后,周天子的势力又一直式微,所以同享有天子礼乐的鲁国,很自然地成为了当时的文化之邦。鲁昭公二年,孔子11岁的时候,晋国大夫韩宣子来到鲁国,他参观了鲁国的文献室后,不由地赞叹道:“周礼尽在鲁国啊。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仁德和周朝之所以能称王的原因啊!”
  所以鲁国这种重视礼乐的文化氛围,肯定深深影响了小孔子。在家里只有一个寡母,而自己又是家里唯一的希望的情况下,孔子从小就娴习进仕所必须的六艺也是很自然的事。不过这时候的孔子对于学习的目的还不是很明确,就像我们刚开始上学的时候似的,要么是父母让自己上的,要么觉得很好奇,自己也向往上学,但是为什么要上学,上学又是为了什么,却不是很明白的。直到大概15岁左右的时候,孔子才慢慢开始有了自己学习的目标,树立了自己所要追求的理想。所以孔子后来回忆说“吾十五而有志于学”。这个理想是什么,孔子自己并没有明说,不过我们从他以后毕生的追求中大致也可以猜到,不外乎是通晓立身治国安民的大道,辅佐国君建立一个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之类。

待续……
hlzsad - 2007/1/2 17:25:00
标题错了哟,该是2007.1.2咯
1
查看完整版本: 【2007.1.2更新]遥思孔门当年[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