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3》在前一段时间终于出汉化了,笔者第一时间用了两个周末把《水仙3》通完了,总体来讲感觉这部作品打着“水仙”的旗号有些毁誉参半,有种这部作品是水仙明明几个故事都在刻意模仿着前两作的风格读起来又不像是水仙,是片岡老师的作品有有种不是片岡老师的作品的感觉。这么说可能有些还没接触过《水仙3》的玩家有些糊涂了,让我们还是一个一个故事来浅析下这部作品。
《水仙3》和前两作的定位不同,这回是作为一个商业作品发售,不仅收录了前两作完整的剧本,而且这次《水仙3》也分成了4个不同的故事来讲述,每个故事的剧本也出自不同作者之手,只有最后一个《小小的伊莉丝》的剧本才是出自我们熟悉的片岡老师之手。
前3个剧本《死神的新娘》、《Ci-向着卷云的高度》、《弥赛亚》可以说是对前两作水仙的致敬也不为过,故事的关键地点都是前两作中熟悉的医院,《新娘》中更是反复把7楼这个数字拿出来讲,可以说是前三个剧本中模仿片岡风格最像的作品。当出现7楼的三条规则:“如果发现病情恶化的征兆的话,可以许可临时出院;注意A站,要是有患者看到的话……”的时候老玩家一定会会心一笑吧。《死神》通过一个因为过去的事故而变得不敢动手术的医生为视点,从医生的角度看患者以及临终看护问题的思考,也可以看做是对前两作的一个补充,这个剧本也算是笔者前三个剧本中最喜欢的一个。
《Ci》这个故事一抛以往《水仙》中抑郁的情绪,上来就是大段boy meets girl之后日常充满电波的对话,对话和环境心理描写的比例颠覆了以往《水仙》作品中重心理和环境描写的特点。当然,到了中盘才发现上来的电波阳光是为了后半的抑郁做反差的,只不过对于笔者来说前半的电波实在太多太长真想一路按Ctrl过去。这个故事的视点又换做了一个应邀为医院做设计的局外人和一个患病的少女,如果能耐心读下去的话发现后半不断交换两人彼此视点的部分心理描写就有猫猫社的感觉了,而关于消除谎言的“Ci计划”毕竟是片岡老师带出来的剧作家,谎言这种设定总觉得这个派系的作品中很熟悉但又一时想不起来到底是哪些作品里有。总体来说如果能接受《Ci》前半的电波到了中盘剧情开始虐了的话,这个剧本整体还是可以的。(怎么觉得喜欢泣系或者《水仙》的都好自虐啊)
《弥赛亚》是前三个剧本里最不喜欢的,一个实习医生遇到7楼病人的设定,中间还初代女主濑津美出来客串了一把。医生的视点《死神》里已经用过了,而临终前骑摩托车的旅行有点刻意模仿前两作中旅行的桥段了,但这个作者的功力有感觉和片岡老师差太多,最后的结局是个小亮点,当然纯粹看个人爱好了。这个剧本略过也无妨。
总体来说前三个剧本都感觉太过于向前两作致敬了,《死神》可以看做换了个医生的视点,《Ci》的话前半换了种氛围,如果能仔细体验的话还是挺不错的剧本。
终于到了片岡老师的《小小的伊莉丝》了,经过了前三个剧本的摧残反倒这个剧本抛弃了“7楼”这个设定,连时间都从现代变成了近代(中世纪?反正不管了),反而读起来有点《银色》或者《朱-AKA-》的感觉。当然《水仙》系列并不只是只有7F、临终看护这些之前已经反反复复讨论过的主题,片岡老师的作品一向关注的是对于生命的思考,如果说《120日圆系列》、《Scarlett》这种是对于生,日常与非日常生活的思考,那《水仙》、《银色》就是对于死,面对死亡的思考,这方面如果对猫猫社作品接触的多的就不用多赘言了。另一方面,从《水仙》初代片岡贯穿至今的,就是关于天主教的思考。
关于天主教问题笔者研究不深,以下内容对宗教有所涉猎的欢迎来探讨。《水仙1》讨论的是自杀问题,记得在天主教的教义中教徒是不能自杀的,《水仙2》中也出现了天主教的教会,《小小的伊莉丝》这个剧本中更是把宗教、圣战这种东西黑了个彻底,不知是片岡老师受过宗教迫害还是怎么。另外三个感觉有些刻意模仿的剧本比起来,《小小的伊莉丝》明显充满了更多片岡老师对于生命的思考,当然比如《死神》里面也有,但总觉得没有《伊莉丝》里面这么深刻。
人,只有被人需要,才称之为人。
如果说有人因为我的死而感到困扰,那样的话,我又能再一次做回人了吧。
据说人会在旅行的途中发现自己的意义。但那时骗人的,不管谁都是先有了目的才会开始踏上旅途,就算那只是很模糊的意识,但正因为有某种理由,人才会开始踏上旅途。
活下去的道路只有一条,而死亡的道路却有无数条。
随便摘抄就摘录了许多《伊莉丝》中片岡老师对于生命的思考,当然关于这个故事就不多剧透了,就算没玩过《水仙》系列的其它几个故事不接触不要紧,还是强烈推荐下《小小伊莉丝》这个剧本,短短3个小时时间会让你爱上片岡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