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侦探美剧《Life 重获新生》的一集《Not for nothing》中,也描述了一个类似的在心理实验监狱中发生的谋杀案:
http://www.nbc.com/Life/recaps/#cat=2&mea=2004&ima=52307楼主对此电影产生阴影的主要原因是,难以接受为何普通的人在一个仅仅是实验性质的监狱就能做出如此残忍的行为。但残忍的行为是不是真的如心理实验般来的那么容易,是不是只要有了一定社会机制如监狱就会发生呢?《Beyond the Banality of Evil》一文提出了更深远的看法。
社会心理学中,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最早被归结为“Banality of Evil”,即“平凡的邪恶”,大概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平凡的、普通的人会失去自我道德判断能力,而顺应社会权威的命令做出极端行为,诸如屠杀、虐待等。
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最早在《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 》一书中提出,该书主要讲述纳粹军官阿道夫艾希曼的审讯过程。艾希曼是犹太人集中营制度和执行“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者,精神病学家曾经一度认为他的人格是危险而扭曲的,并拥有“难以满足的杀戮欲望”。而该书作者Arendt认为不是那么回事,艾希曼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执行命令的军官,在纳粹之前他其实是默默无闻的。他对犹太人的屠杀是机械的,他并不会去质疑道德问题,而只是完全沉迷于集中营机制设计的技术细节,比如毒气室的设计、火车运输的安排等。他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杀戮欲望”而去杀人,而仅仅是履行他的职责。
接受艾希曼仅仅是个傀儡并不是难么容易,普通的人真的能因为“履行社会职责”而毫无顾虑和自责的杀人吗?
然而,随后的两个著名心理学实验结果明显支持了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一个就是楼主看到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另一个是Milgram在1974年的学生-教师场景实验。实验参与者被随机赋予学生或教师的职责,教师给学生一些记忆测试的问题,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则需要用电击棒电学生,心理学教授会在现场督促规则的执行。结果显示65%的“教师”遵循了规则,敢于使用超过450伏的电压惩罚“学生”。
另外,一个对纳粹的警察预备队“Reserve Police Battalion (RPB) 101”的历史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在1942-1943年间,这个部队在被德国占领的波兰屠杀了至少38000名犹太人。然而,这个部队的成员并不全是纳粹的信徒,有些甚至并不支持纳粹,他们的屠杀也并非来自纳粹的直接强迫,而仅仅是一群丧失了道德判断只知道“履行职责”的普通人。
Banality of Evil因此盛行于70年代的社会心理学界,但仅仅把邪恶的行为解释为平凡的人受到社会机制的影响,并不是一个让人内心安宁的解释。正如楼主也会担心,如果监狱中极端的行为来得那么容易,甚至在明知是虚拟的监狱中都能发生,社会良知和道德究竟何在?
(余下是坑……没空翻译总结了,楼主还是去看附件那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