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kfc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反对「『知足常乐』只是自我陶醉的说法,人应当永远追求更好。」这一说法。
立论:
一、我方认为知足常乐不是自我陶醉,它是一种抛下心中负担的洒脱;是一种用笑容充实生活的温暖;是一种从灵魂中油然而生的幸福。①罗曼·罗兰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而那一片幸福,我们就可以在知足常乐中中拾遗。
(众人曰:肿了么?难道上错了图片?)
知足常乐的意思是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但这是有前提的。在王西彦《古屋》一书中说道“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在②《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论语》中的“学而”篇中孔子还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些都表现了孔子的知足常乐,这是对谦和,雍容飘洒品质的最好诠释。
反观③井底之蛙这则寓言故事,那只呆在井底的青蛙就是典型的自我陶醉,它可怜地把自己的目光禁锢在了井中,这便是由无知导致的心中的傲慢与自大的过度膨胀。
对比孔夫子与井底之蛙,我们能清楚地辨析到知足常乐与自我陶醉无法划等号。故知足常乐绝不是自我陶醉。
二、首先明晰辩题,追求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对象,而“更好”也可以从个人和他人及社会等多种角度来看,也就是说,我方只要能证明某一种对象不应当追求更好,那么“人不应当永远追求更好”立场既能成立。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这个世界上的物质也是有限的,谁的追求不存在一个客观上的终结?爱因斯坦在临死之前想建立起关于宇宙的“④统一场理论”,只可惜他年事已高,还没研究出来就和这个世界拜拜了,当他死的那一刻起,爱因斯坦对于完成“统一场立论”的追求就不存在了,人都死了,何谈更好?你⑤杨振宁、李政道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为“统一场立论”写下了浓重一笔,但那是你杨振宁、李政道的追求,人家爱因斯坦三年前就死了,爱因斯坦这个人的追求已经无法由他自己实现了。
人不是神,长生不老、永驻青春只是一个美好的梦。追求可以传承,但就追求的承受主体来说,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所以说,受时间和空间所限,
一个人无法做到
永远追求更好。
综上,我方反对「『知足常乐』只是自我陶醉的说法,人应当永远追求更好。」这一说法。
注释(点击展开):
①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2)、《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统称《名人传》。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他的代表作,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并且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的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可以说,他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
0
②
《论语》(包括上面两句话的翻译)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古人都是通过背书,才成为状元的……如今,现代人已没有这样的习惯了。据书中简介曰:“背书要趁早,越早越好;经典如佳酿,越久越香。”《三字经》云:“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此书还可以用于中考的字词、做人的道理、高考的名句和古今的智慧!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翻译: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简陋的食物,和凉水,弯曲手肘当做枕头,也乐在其中啊,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
翻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
0
③
井底之蛙
出自《庄子》
原文:坎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视)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翻译: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井上想跳就跳,想停就停,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
海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于是,它在井边慢慢地徘徊了一阵就退回来了,把大海的景像告诉青蛙,说道:“千里的确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控明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10年有9年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
浅井的青蛙听了这一番话,惶恐不安,两眼圆睁睁地好像失了神。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
0
④
统一场理论
统一场理论就是物理学中的强力,弱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四力的统一。从爱因斯坦晚年,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在群雄逐鹿已久的理论物理学理论。
0
⑤
杨振宁、李政道
杨振宁、李政道均为出色的物理学家。
李政道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解决了当时的θ-τ之谜──就是后来称为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中宇称守恒,那么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是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该是同一种介子。他们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是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当时李政道为中国国籍,国际上公认其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0
第三版,暂且完工,共约3500字。
感谢 驿客林夕 对小可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