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FC欢迎致辞,点击播放
资源、介绍、历史、Q群等新人必读
KeyFC 社区总索引
如果你找到这个笔记本,请把它邮寄给我们的回忆
KeyFC 漂流瓶传递活动 Since 2011
 

「知足常乐」只是自我陶醉的说法,人应当永远追求更好。

[ 16289 查看 / 49 回复 ]

各位kfc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反对「『知足常乐』只是自我陶醉的说法,人应当永远追求更好。」这一说法。

立论:
一、我方认为知足常乐不是自我陶醉,它是一种抛下心中负担的洒脱;是一种用笑容充实生活的温暖;是一种从灵魂中油然而生的幸福。①罗曼·罗兰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而那一片幸福,我们就可以在知足常乐中中拾遗。

(众人曰:肿了么?难道上错了图片?)

知足常乐的意思是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但这是有前提的。在王西彦《古屋》一书中说道“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在②《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论语》中的“学而”篇中孔子还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些都表现了孔子的知足常乐,这是对谦和,雍容飘洒品质的最好诠释。
反观③井底之蛙这则寓言故事,那只呆在井底的青蛙就是典型的自我陶醉,它可怜地把自己的目光禁锢在了井中,这便是由无知导致的心中的傲慢与自大的过度膨胀。

对比孔夫子与井底之蛙,我们能清楚地辨析到知足常乐与自我陶醉无法划等号。故知足常乐绝不是自我陶醉。

二、首先明晰辩题,追求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对象,而“更好”也可以从个人和他人及社会等多种角度来看,也就是说,我方只要能证明某一种对象不应当追求更好,那么“人不应当永远追求更好”立场既能成立。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这个世界上的物质也是有限的,谁的追求不存在一个客观上的终结?爱因斯坦在临死之前想建立起关于宇宙的“④统一场理论”,只可惜他年事已高,还没研究出来就和这个世界拜拜了,当他死的那一刻起,爱因斯坦对于完成“统一场立论”的追求就不存在了,人都死了,何谈更好?你⑤杨振宁、李政道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为“统一场立论”写下了浓重一笔,但那是你杨振宁、李政道的追求,人家爱因斯坦三年前就死了,爱因斯坦这个人的追求已经无法由他自己实现了。
人不是神,长生不老、永驻青春只是一个美好的梦。追求可以传承,但就追求的承受主体来说,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所以说,受时间和空间所限,一个人无法做到永远追求更好。
综上,我方反对「『知足常乐』只是自我陶醉的说法,人应当永远追求更好。」这一说法。


注释(点击展开):
罗曼·罗兰

《论语》(包括上面两句话的翻译)

井底之蛙

统一场理论

杨振宁、李政道

第三版,暂且完工,共约3500字。

感谢 驿客林夕 对小可的指点
最后编辑hyabcd0123 最后编辑于 2011-08-08 16:57:25
3

评分次数

    本主题由 超级版主 kameu03 于 2011/8/8 0:11:58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小可”一般都用于男性对自己的谦称。(“小”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现充中。
    鲜花配美人
    TOP

    各位kfc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反对「『知足常乐』只是自我陶醉的说法,人应当永远追求更好。」这一说法。
    辩论第二阶段

    驳论:
    请问对方辩友水羊同学
    “人性就是這樣,只會想要越來越更好”“追求更好的車,追求更好的房子”


    如果为了过分追求更好的车子、房子、地位……
    那只会导致伪君子爱财——取之无道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并不少见,“只會想要越來越更好”真的会更好吗?
    一味地追求更好肯定是会产生负面效应的。

    “科技亦是始於人性”

    如果“人性就是這樣,只會想要越來越更好”,那由科技制造而来的原子弹这一“美好产物”算什么?
    看看这幅漫画,这是冷战期间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
    注意!在这里H的意思是“氢”,两枚导弹摸样的东西是氢弹,不是那个H的意思。

    只要两人按下按钮,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好”了,对吗?

    “這世間有太多誘惑和選擇 所以,不能滿於現狀了”

    请问,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能抵制诱惑这样的人的身影?答案是有的。
    其实,我们的先人孟子已经告诉我们了,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人人都希望能够抵制住内心的诱惑,在《孟子·告子上》有“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最后这句很能给我们启示,人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只是贤者能够不丧失掉罢了。
    贤者,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王争艳,她是武汉市汉口医院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普通医生,她有许多打动人心的故事和细节,其中之一就是从不开贵的药方。从医25年,她开出的处方平均不超过80元,最小的处方值只有2角7分钱。
    众所周知,现在很多医生的收入和处方挂钩,处方越贵,医生的收入也越高,这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但王争艳是绝对无法这样做的。为什么呢?因为她认为——“开贵的药方,我下不去手”,一句很朴实的话,却道出了“贤者”极致的境界。

    请问对方辩友winaries同学
    “自我陶醉,自我幸福。只是在傲娇”

    对方辩友只是一味强调“自我陶醉”的种种坏处,但是在立论之中,我没有看到一处你写到“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建立在努力的基础上的,是你拼搏一世之后对整个过程的一个总结。
    而自我陶醉是孤芳自赏与夜郎自大的混合物,所以说知足常乐绝对不是自我陶醉。

    请问对方辩友猫睿聪
    “大家不用会用为了找个好妹子而为找个好工作而操心的日子,也不用担心为了找个好工作而考个好大学,也不会为了考个好大学而物色一好幼儿园”

    你这不是知足常乐的表现吧,这明明是自暴自弃嘛。一些没有怎么追求、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的人拿“知足常乐”来给自己找借口,那是冒用,是自欺欺人。
    知足常乐,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建立在努力的基础上的,是你拼搏一世之后对整个过程的一个总结。
    在没有经过人生真正的磨砺前,选择放弃只会在那个人的脑门上刻写出“懦弱”两字,对方辩友猫睿聪同学所举的例子根本不符合“知足常乐”这个词应当满足的条件。

    请问对方辩友洛辰
    “ 人的一生太短了,所以不能只满足眼前的成就。”

    我们细细想来,对方通过这句话只是想告诉大家“人应当追求更好”,对方一味的强调“应当”,却丢掉了辩题中最最关键的这个永远二字。(永远,表达的是时间特别长久,没有终止。)
    对方辩友必须穷举全天下所有的人应当永远追求更好,才能证明他们论证的必然性,而对方辩友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有时受物质所限,你无法永远追求更好,在这里我可以给大家讲个小笑话。
    老婆对丈夫说:“人家慈禧太后下葬时口中都含着一颗大珍珠,在百年之后的我一定也要含些什么东西才有面子。”丈夫说:“珍珠我没有,不过家里还有些樟脑丸。”
    你看,这世界上物质总是有限的,你就是再怎么追求更好,它也总有一个上限制约着你。所以说,我方认为人不可能永远追求更好。

    纵观历史,又有哪位伟人把知足常乐作为座右铭的?

    好多啊,如果你多读读历史的话知道了。④陶渊明,庄子,周敦颐,至少这三位是把知足常乐作为座右铭的;其实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也是具有知足常乐的精神的;而道家的⑤老子那就直接把知足常乐搬到治国之策中了。

    谢谢各位辩友,我的第一轮反驳完毕。

    注释(点击展开):
    ①翻译

    ②翻译

    ③陶渊明,庄子,周敦颐

    ④老子


    ================= 一、二轮驳论分界线 =================

    我方反对「『知足常乐』只是自我陶醉的说法,人应当永远追求更好。」这一说法。
    以下是第二轮驳论。(对对方辩友第二轮发言进行回应)

    请问对方辩友winaries同学

    对方辩友所要说明的“知足常乐”的意思在这个典故是讽刺的意味吧

    不是,对方辩友曲解了我的意思。
    你自己都说了,青蛙是“没什么见识”、“目光短浅”,这不是自我陶醉是什么?
    知足常乐,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建立在努力的基础上的,是你拼搏一世之后对整个过程的一个总结。
    而自我陶醉是孤芳自赏与夜郎自大的混合物,所以说知足常乐绝对不是自我陶醉。
    那只青蛙属于“自我陶醉”,不是“知足常乐”。

    关于对方辩友winaries同学 的2、3、5驳论论点
    驳论里出现了八次“追求”,这只能说明对方辩友在强调追求的“应当”性,
    但是却忽视了辩论题目中那个最最重要的“永远”这两个字。
    关于此条,请参看上方针对对方辩友 洛辰 的反驳。

    关于对方辩友winaries同学 的6驳论论点
    确实无需花太多时间证明,两个方面的话,我只要否定其中一个就行了。
    首先明晰辩题,追求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对象,而“更好”也可以从个人和他人及社会等多种角度来看,也就是说,我方只要能证明某一种对象不应当追求更好,那么“人不应当永远追求更好”立场既能成立。
    hyabcd0123 发表于 2011/8/8 0:12:00



    关于对方辩友winaries同学 第二次反驳的论点1
    陶醉本来就没有贬义的意思

    因为我看不到辩方举出一个有积极意义的例子

    在你的第一次驳论的第一条中已经解释了陶醉,
    表示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沉醉某种事物或境界里,以求得内心的安慰

    通过对方辩友的解释可以看到,陶醉显然是一个中性词,有褒有贬。
    如果你陶醉在一个坏的东西里,那很显然“陶醉”就会成为一个带有讽刺色彩的贬义词。
    所以说,对方辩友所说“陶醉无贬义”这句话本身就不成立。

    关于对方辩友winaries同学 第二次反驳的论点5
    贬义指 一个词或一句话对其所指的事物带有批判的意思,所指的事物是公认的不正确,或者被排斥的事物。在一定的道德和公众认识中,如果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讽刺或者斥诉的话,那么那个词或句就是贬义的

    请问对方辩友 水羊 同学
    人不能「知足常樂」,應當永遠追求更好

    对方辩友水羊和winaries及洛辰一样,都在拼命的证明“应当追求更好”,但是你们把重要的“永远”漏掉了。
    为什么美国在近期会发生信用评级下降这样的事?为什么美国的国债在8月2日那天差点就发生了国债违约?
    除了“驴象两党”不愿妥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在不断地向全世界借钱。
    借来的钱有相当一部分用于了民众福利,追求过好的民众福利只会给国家政府带来负担,最终连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都无奈地在医疗和教育支出方面做出了巨大让步。
    从这个发生在近期的事件我们就能看出,追求也是有上限的,它不是+∞,所以你不可能永远追求更好。

    最终版,一、二轮驳论完工。以上共约3514字。

    致本方加油书(与辩论内容无关,点击打开)
    最后编辑hyabcd0123 最后编辑于 2011-08-11 21:56:08
    4

    评分次数

      小可”一般都用于男性对自己的谦称。(“小”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现充中。
      鲜花配美人
      TOP

      各位kfc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反对「『知足常乐』只是自我陶醉的说法,人应当永远追求更好。」这一说法。

      辩论第三阶段

      总结陈词:
      第一部分
      知足常乐是我们人类发自内心的感情,可以说,它甚至被我们的先人当成了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力量。比如说,陶渊明就实践了知足常乐的事功思想,并把秦汉以来的淡泊名利和知足常乐的精神推向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度。


      “守拙归园田”

      《和郭主簿》、《归园田居》、《饮酒》是陶渊明返本归原,充分享受回归自然的本真状态的真实写照。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为我们展示了一处生机勃勃的园林村居。南野新垦田畴的背景映衬下,简陋而有序的草屋,虽无雕梁画栋的堂皇富丽,却有榆柳屋后的葱茏,还有桃李堂前的竞芳;草屋与树木和谐布局,素淡与绚烂交掩成趣。能有这样的环境,他已经“但使愿无违”了。这便是知足常乐的最高境界。

      而自我陶醉只是孤芳自赏与夜郎自大的混合物。余秋雨说过:“只有当生命被逼迫到了最后的边界,一切才变得深刻。”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听不进一点儿别人的意见),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知足常乐,会使人心胸开阔,感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知足常乐,会使人心宁神静,领悟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的禅意人生 。我们不能简简单单的把知足常乐与自我陶醉划等号,就像是我们不能说陶渊明的所作所为等同于项羽的所作所为一样。
      所以,我方不同意「 『知足常乐』只是自我陶醉的说法” 」

      第二部分
      追求好,无可厚非;但无谓的追求更好,那就会产生不少问题。
      虎妈,大家都知道吧。这是绝绝对对一心想让孩子追求更好。真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时代周刊封面 “真实的‘虎妈’”

      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
      这是教育孩子呢,还是残害孩子呢?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童年,你希望你的童年处在一个充满着“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的环境中吗?这又让我想到了一个某大陆电视台的公益广告。

      视频链接(点击打开)
      “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这句话道出了千千万万学子的心。
      父母们啊,不能太醉心于追求孩子的成绩。孩子的成长就像是对待弹簧一样,不能压得太狠,如果超过了弹性限度,就是想复原也来不及了。
      可以看到,追求也要量力而行,再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引自当代作家马未都的文章。)

      在阿克苏,我路过一片杏树林,满树大白杏,构成一副奇异景观。我年轻的时候,很少看见果树上挂满了果,在白杏压满枝头的杏林面前,我的口水啊,至今一想还满口生津。
      杏树下坐着一维族老汉,身边有几个铁皮桶,我诧异地问他:“杏多少钱一斤?”老汉说:“两毛钱一脚。”我当时还诧异两毛钱是两角,怎么是一角(脚)呢,当我弄清两毛钱允许向杏树踹一脚时,我惊喜天下有这样让人兴奋的买卖。
      我给了老汉两毛钱,拎起一支桶,走向杏林深处。杏树大小不一,我选择一棵硕大无朋,枝头低垂的杏树,铆足了劲儿,背过身像马尥蹶子一样,猛踹杏树,脚腕子都快肿了,结果是一颗杏未落;我刚想再接着踹,老汉说:“再交两毛!”我一下子就老实了,选择了一棵细弱的小树,不轻不重地踹了一下,掉下的杏也捡了半桶。
      那天杏林告诉我,凡事不能太贪心,要量力而行。

      故事讲完了,想必大家都对这则故事有了深刻的理解。某些时候,追求不是无止境的,客观环境不允许,你爸就是李刚也只能是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最后再回到立论之上。
      先明晰辩题,追求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对象,而“更好”也可以从个人和他人及社会等多种角度来看,也就是说,我方只要能证明某一种对象不应当追求更好,那么“人不应当永远追求更好”立场既能成立。
      所以,我方不同意「  人应当永远追求更好。」

      综上,我方反对「『知足常乐』只是自我陶醉的说法,人应当永远追求更好。」这一说法。

      (完工,共约1543字。善始善终了)


      致各位看官的感谢书(与辩论内容无关,点击打开)
      最后编辑hyabcd0123 最后编辑于 2011-08-13 23:04:44
      1

      评分次数

        小可”一般都用于男性对自己的谦称。(“小”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现充中。
        鲜花配美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