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四个“不平衡”考验中国动漫 ZZ
资料模式启动……
小孩子请慎入 -v-
漫画人生存:有点名气的不会太惨
新京报:《梦里人》连载6年,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回报?
姚非拉:带来的回报很少。我以前的作品被转载很多,也和很多公司有过合作,但这个行业不规范,出现很多扯皮的现象。
新京报:你现在的生存状况如何?
姚非拉:我还比较顺利,处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凡是有点名气的漫画人都不会过得很惨,那些真正悲壮的都已经退出了。
我周围没有像我运气这么好的
猫小乐:就那么几个人的作品分别出现在各大杂志上,相当于自己和自己竞争。和公司签约的漫画作者几乎没有,因为没有几个人有大的市场号召力。
漫画作者现在的待遇是外人想象不出来的惨,很多人已经到了吃不饱的地步,我经常在论坛上看到有人发特别悲壮的帖子《别了,我的动漫梦》。这就造成一个恶性循环,作者拿不出好作品,没有商业潜力,出版社因此没有热情,大家都得不到好处。
因为我碰到一个非常讲规则的出版社,我周围没有像我运气这么好的,我常常觉得我现在的状况不太真实。现在我画的《阿衰》已经一本接一本地出版了8本了,而且稿费拿得非常及时。我对我的责任编辑特别依赖,因为现在讲诚信的出版社太少了,而且不光是诚信的问题,还在于他是否懂运营。我有时会感到很惶恐,担心因为哪一个环节突然发生变动而致使《阿衰》出版不下去。
原创漫画没有多少成功案例
贝贝龙:我现在靠稿费和版税生活,算不上穷,但也半死不活的。现在国内原创漫画没有多少成功案例。
我的《网生代》当初在《电脑报》连载,算是品牌栏目,出版之后拿到手的不过6000多元,出版一本书,挣这么一点钱,没有必要,也活不下去。给我出版书的杂志读者群是看日式漫画的小孩子,而看我漫画的是上班的年轻人,出版社在出版漫画图书时定位不准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猫小乐的《阿衰》是一个特例。
四格的漫画一般的价格在50到500元,4页拼成一页的价位在300到500元。连载漫画编成书的时候,一般首印也就1万册,很少再版。出版社给的稿费低,而且还拖欠稿费,做漫画真的都没有什么信心了。记者采访常常会问:“你打算做多久?”感觉就像问你难道一辈子做乞丐吗?让人心里很难受。
如果销量到100万,我会给作者好的待遇
闫宝华:职业漫画人大概真的不超10个。如果我的杂志能到100万的销量,我也会给漫画作者特别好的待遇。现在我们的作者流失得很厉害,很多有影响力的作者都必须兼职。我总觉得姚非拉一直过着动荡的生活。聂峻原来创作时,说他用大半个月画漫画的收入只占月收入的四分之一。
这个行业没有给他提供很好的条件,让他踏实做下去,是很遗憾的事情。这个行业的流动性出奇的快,因为捧红一个原创漫画作者是需要时间的,但捧红之后他又离开,【想想,这个是因为什么呢?】杂志社特别郁闷,读者也浪费感情。
漫画与动画:谁也不搭理谁
根据日本、欧美的经验,完整的动漫产业链,一般都是先做漫画,然后开发动画、影视剧、衍生品、卡通形象授权等。然而,国内的动漫产业链的现状是漫画先天不足,漫画、动画各自为战。
漫画界和动画界谁都不搭理谁
闫宝华:《北京卡通》希望能与行业相互协作,共同开发产品,但现在漫画界和动画界是谁都不搭理谁,我们做得很郁闷。推荐《梦里人》给CCTV,太费劲了,光是立项就花了一年的时间。
我认为优秀的漫画已经经过市场检验证明它有读者,共同开发对双方都有好处,另外如果做动画策划时,也用漫画做前期铺垫,能够共同培养原创知名漫画。
动画还是应该实打实地从漫画先做起
新京报:是否“先做漫画,然后再把市场上已经有知名度的漫画改编成动画”才是正常的产业化流程?
金城:“蓝猫”是先动后漫,风光无限,它的成功也算是中国特色。不否认它做出了一个商业模式,但它的漫画基础不扎实,产业链不完整,消费者对它的品牌忠诚度不够,一些加盟店也因赚不了钱而倒闭,若它在源头上做得再专业一些,应该能有更大的收益。
今年上海就有不少于6场的动漫展览会,大家全都陷在喧嚣中,把表面的产业链做得很热闹,让人兴奋,但还没有静下来做实在的基础。动画的上游资源是漫画,而内地漫画出品方面还不能给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有人说:“中国动漫虚火旺”。长此下去,消费者不会买账,形成的负面效应对发展不利。动画还是应该实打实地从漫画产业先做起,先走再跑。
原创漫画创作:没适应商业化要求
由于国内作者的漫画创作数量少、质量不高,“原创漫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原创漫画的创作成为制约漫画行业发展的瓶颈。在创作上,年轻的漫画作者们面临着商业程度低、缺乏职业态度、缺少讲故事技巧等问题。
内地漫画人缺乏用画面讲故事的技巧
新京报:为何在资金大量涌入动漫产业的时候,漫画作者都声称生存困难?
金城:我觉得内地漫画人很多都没有适应商业化要求,还处在“我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的状态,缺乏职业态度。
假如动漫展邀请了日本漫画家,而他们若工作没完成,不会离开案头来动漫展签名。
新京报:漫画毕竟是创意产品,要求漫画人都变得商业化是否苛求?
金城:漫画和其他艺术不一样,它一出生就带着商业属性。它要求作者必须不间断地创作出产品,如有间断,人气必然会下滑。这就意味着漫画必须量产化。日本也有出品少的,但他们不是主流漫画家,主流的还是必须批量生产,因此日本把漫画归为创意工业,而不看作是艺术。【不是艺术呐-v-||】
另外,中国的漫画产业一直没起来的重要原因是中间有断层。上世纪80年代,我们有几百个画连环画的作者群,成名的不下100个。当新媒体时代来临,读者对小人书不太买账的时候,这批人就都纷纷转行,不会在这条看起来走不通的路上走下去。
新京报:有一种说法,内地漫画是“一流的画功,二流的故事,三流的运营”。
金城:我认为编剧不是问题。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比如《西游记》被海外无数次改编,每一部都获得很大的商业利益。若漫画与传统文化结合,不就解决了故事的问题吗?关键不在于编剧,内地漫画人缺乏的是用画面语言讲故事的技巧。
中国动漫没有民族文化的根
郭竞雄:2001年之后,动漫又热起来了,但热的是展会和COSPLAY,热的不是原创漫画。
最近几十年做出来的中国动漫没人看,很重要的是因为没有民族文化的根,变成一个四不像的东西,有点日本的味道,有点美国的味道,也融会一点中国的味道,但没有精神和灵魂。
现在大量的资金涌入动漫行业,却消耗在中间环节中,没有到作者手里。很多作者叫苦,但苦不是正常的吗?
国外漫画作者苦在没有机会,而中国的漫画作者有很多机会。现在的好作品很少,你只要画得稍微比别人强一点,马上就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像我们这群三十岁左右的人,现在就像成功人士一样全国到处飘。和其他行业相比或者是国外同行相比,三十岁还什么都不是。其实漫画人只是收入上辛苦些,但如果做得好的话,收入也不会差。
不主张把漫画当成小圈子内文化
新京报:现在内地漫画作者经常遭受指责“不够商业”。
姚非拉:我有同感,现在很多都只是漫画爱好者的个人化创作,关起门来自我欣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漫画创作。我一直都不太主张把漫画当成小圈子内文化,因为职业漫画人如果也这么想,会使漫画产业难以形成体系。内地漫画人自己的体系都还没有形成,还要考虑很多具体的问题,包括出版发行、自我宣传、市场营销等。
漫画杂志:几乎成为圈内杂志
目前国内的动漫杂志大约有二十多种,以卡通漫画为主的包括《北京卡通》、《漫友》、《卡通王》等,但是新漫画杂志普遍面临定位不明确、发行量小、作品不成熟、难以赢利等问题。
《北京卡通》基本不盈利
新京报:《北京卡通》目前的出版状况如何?
闫宝华:《北京卡通》目前的读者主体是14-16岁的初中生,包括部分高中生。10年前这本杂志成立之始设定的读者群更宽泛,经过调查之后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期刊消费已经不是动漫杂志,于是放弃了大学生读者群。下半年,《北京卡通》会改版,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前些年,它定位在中性读者,经过市场调查,我们发现这种定位对读者的选择不明确,我们将分为两本,一本给女孩看,一本给男孩读。
新京报:你对《北京卡通》的销量满意吗?
闫宝华:我对《北京卡通》的销量一直都不满意,着急着呢。早期,它作为政府“5155”工程下创建的5本原创漫画杂志之一,得到很好的政府扶持,主要媒体给了很多关注,它发行量曾经很好,尤其是1997、1998年的时候,最高达到10万多册,现在发行量在5万本左右。因为它的成本很高,所以这个发行量之下,杂志是基本不盈利的。
新京报:为什么国家“5155”工程下成立的首批漫画杂志发行量都一直有限?
闫宝华:“5155”工程创建的5本原创动漫杂志总共的发行量比不上一本《漫友》。因为原创漫画市场影响力很弱,漫画作者都很年轻,大部分是看日本漫画成长起来的,也缺乏创作经验。
只刊登原创漫画是画地为牢
新京报:有人说《漫友》是因为提供日本漫画资讯,才在销量上超过其他杂志?
金城:这体现了一个市场导向的问题,大家做事,忘了目的,更多注重过程。
《漫友》的特色是资讯加原创,不否认加入了日本、韩国、欧美等地区的动漫资讯,但它是契合市场的商业模式,能够扩大漫画消费群。若执着于只刊登内地原创漫画,则是画地为牢,不符合商业精神。
我们起初也是尝试只做原创,但没有做起来,后来以资讯带动原创,每年出版的原创漫画超过100本,其中对海外资讯的使用率不超过5%,原创的产品内容占95%,若不看到这个结果,只看到我们刊登日本资讯是不全面的。《漫友》的销量在最好时有20多万册,现在在15万上下浮动,固定订户也比较少,10%不到。
《北京卡通》几乎成为圈内杂志
郭竞雄:1993年看盗版日本漫画成长起来的那批人,读到的都是日本最精品的漫画,迅速地为内地培养了读者群和第一批产业推动者。而到1995年,《画王》停刊,政府着手“5155工程”,但是对读者来说,就好像让一个大学生去看小学生的书,读者的热情被浪费。
现在回头来看,这个工程基本上是不成功的。1997年的时候,漫画业进入低谷,一些漫画作者进入游戏公司或者其他领域,《北京卡通》等几乎成为圈内杂志,所谓看原创漫画的都是那些想画漫画的人。
漫画图书:漫画人还没找到定位
在漫画书出版方面,现代、接力等有实力的出版社用港台漫画打开了市场,并逐渐带动了内地的原创漫画出版。但原创漫画的出版和市场推广,仍然存在不少难题。
出版了100多种原创漫画,销量都一般
新京报:现代出版社出版朱德庸和幾米的漫画获得巨大成功,那内地原创漫画方面呢?
吴江江:我们的漫画目前在市场上占的份额达到18%,我们想通过港台漫画带动内地漫画的发展。迄今为止,现代出版社出版了100多种原创漫画,但销量都一般。譬如我们曾经把王朔、海岩的小说改编成漫画,但只卖了1万多册,在国内漫画出版界算不差,对我们来说是一般。
新京报:现代出版社有无在培养内地漫画人方面出力?
吴江江:在扶持国内漫画人方面,我们有三个规划。一是做成人漫画,和戏剧家协会的姜昆签约,把相声小品都改编成漫画。二是启动1001种漫悟工程,把中国征服世界的漫画推出。第三是出版少儿漫画,把中国历史英雄用现代漫画技法表现出来。
新京报:有人说应该由出版界来打破国内原创漫画创作水平不高的恶性循环,有义务提供平台培养新生代漫画家。
吴江江: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应该由出版社来承担。出不出版一本漫画书,关键还是看社会需求,有人愿意买,出版社才会给你出。我认为目前内地的漫画人还没有找到定位,作出来的产品不是服务社会服务生活。象朱德庸、蔡志忠那样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作者可以领导潮流,影响时代,但他们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出来的。我想,这种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得再过20年。
与漫画家共同策划选题
新京报:接力出版社在内地原创漫画方面的出版状况如何?
韦鸿学:我们和蓝猫合作做它的品牌衍生即图书开发方面,已经出版了5本,销量不错,今年会推出10本。同时,我们也在利用国内原创的动画形象“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策划出版选题,即我们找人以这两个形象写好脚本,然后找画家完成,这是现在进行式,但也已经销售了几万套。
另外,我们正在启动与国外的出版社合作,一起来开发国内题材的漫画。我们打算借助海外出版社的经验与优势,和国内的新生代漫画家连手共同策划选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方式。因为国内漫画单幅水准不差,差的是策划,还没有成熟的漫画人能像导演一样把故事连贯讲述。
成人漫画市场是全新的领域
姚非拉:我即将推出一个爱情中短篇合集《80℃》,反映的是比较成熟的爱情体验。我也是想借这本书尝试打开18-30岁的青年漫画市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是国内第一代漫画读者,现在他们已经不看了,我想他们会希望看到跟自己生活经验相关的漫画。
国内刊登青年漫画的杂志很少,出现过一个叫《青年WM》的漫画刊物,但它做了没多久就倒闭了。我认为青年群体的漫画市场很大,只不过是缺乏市场运作。对于这本书的推广,我希望它能采取主流文化类书籍的宣传模式,给那些非漫画迷的泛漫画读者阅读。
但是难点还是在于宣传问题。我们做漫画的人对于市场营销比较陌生,虽然出版方会有专门的人做推广,但成人漫画市场对他们来说也是全新的领域。
(采写/本报记者刘晋锋)